智利VS瑞士

智利VS瑞士

主演:
内详
备注:
世界杯
类型:
其他
导演:
年代:
2010
地区:
其它地区
更新:
1970-01-01 08:00
简介:
2010年南非世界杯智利VS瑞士。...详细
相关其他
智利VS瑞士剧情简介
2010年南非世界杯智利VS瑞士。
智利VS瑞士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虽然嘎纳没拿到,奥斯卡也指望不上——别看他全文讲的是英语,说的也是发生在美国的事情,然则发想人和制作班底是法国人,瑞士人协助拍摄,虽然导演在首映上也感谢了美国人,不过我想应该只是指本片的“演员”们。这部片子在美国不会受欢迎的——甚至不会在主流院线上放。
但是,它会得奖的。
评价一部电影,通常——我说“通常”都是从“大部分俗人”的角度出发的——有主题、故事、情节(故事和情节不是一码事)、手法、表演和其他相关(比如配乐音效等等)这几个方面,排名以重要程度递减(个别类型片除外)。而评价的标准则以其对观众——毕竟电影存在的目的就是给人看的——产生的效果为准(因此但凡必须要观看两遍以上才能懂的电影,其价值于我来说等同于那些观看一遍就觉得自己是在慢性自杀的电影)
本片——可惜制片人讲话时video没开,于是我在此大致引述——讲的“并不是个别现象,而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它拍摄的目的不是为了讨论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在于由此引发对于‘公平’的思考和探讨”。
那么这部片子的主题是什么呢——美国的钉子户与拆迁办。当然美国人买房买到的不止是使用权,还有产权,所以这个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政府要“征用”,而是银行要“拍卖”(关于这件事起的背景,建议没有金融学背景的同学们在看电影之前放狗或者度娘“次贷”关键词)。
Cleveland的人民表示不干,于是集体上访,成功立案状告华尔街二十一家银行。但由于种种天朝人民应该已经很习惯的问题,案子虽立,庭却迟迟没有开。
“假如这个案子开审,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抱着这样的好奇心,习惯于观看庭审的法国人(PS:提醒在法国的同学们,观看庭审是很好的练习听力的机会,只需前往法庭向前台咨询开庭时表即可入场观看)于是就起了这个idea,应该说,也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至少我以前没有见过这种“伪纪录片”
一般的所谓“伪”纪录片,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秋菊打官司》是用“类似纪录片的方式”拍摄一个业已写好脚本的故事。
而这部片的奇特之处就在于,脚本是没有的(编剧一栏有导演的名字,不过我想那指的是“工作台本”,即拍摄流程及剪辑顺序),事情是顺其发生的,摄影机忠实纪录了其过程且电影制作者并未对事件过程及参与人员加以任何干涉,片中各角色都是真的——甚至陪审团都是由双方律师选定的。
然而此片却也不适于归类于”纪录片“,毕竟这整事并非真实发生的,而只是对庭审的一次“模拟演习”。换则言之,导演虽未”策划“事件进行,但对事件的发展过程及所涉人员都了如指掌。
这种吊诡的设定也导致了一个很诡异的现象——影片的序幕是由法语来介绍电影的背景,到正式开始后才变成英语(倒是合乎奥斯卡的参赛条件了)
相比于我们习惯看到的好莱坞庭战戏或者港剧庭战戏,这场”模拟实况“的庭审其实更加精彩,虽然没有服从”产生——发展——高潮——结尾“这样的戏剧规律,然鉴于其场景设定和审论的题目,每个在场的观众仿佛都置身于陪审团。
如果你保有一颗开放没有偏见的心,那么你的观点很可能会被律师的某一句话或者证人的某一个眼神所打动,比之于观看一场与己无干的唇枪舌战,这种种微妙处更扣人心弦。
只有这部模拟剧才让我重温到看《梅森探案集》(强烈推荐此套书)时的感受:律师就如一个好的导演兼演员,伊合理安排证人上庭的顺序,在提问中步步设陷,合理组织自己的台词并配合适当的身体语言,最终的目的都是要牵引看众——尤其是陪审团——的感情天平。
而庭审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而本片中最得我欣赏的是那位女律师,完全的梅森附体(更妙的是她向证人打招呼时,证人向她说hello,鉴于台词并非事先设定,此间微妙真是妙不可言)……
既然是一部”伪纪录片“,也就不必纠结于”纪录片到底是否应该保持绝对中立的态度“这个争论。
影片的序幕对准了纽约的冰天雪地。既是象征着华尔街上银行家的无情,也不禁让人想问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在这种时候要往何处安身
在影片过程中,因为庭审场面限于场地,而且既然要”模拟实况“也不可能事先设定好分镜,所以ms只有两个(or三个)机位,连续拍下来未免单调,于是在每位证人上场之前都会有一段评审团、律师或者证人的采访。在采访中,导演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当然伴随着结尾处的pay me my money down最后一层窗户纸也捅破了。
导演早有立场,在陪审团做出最后判决时,自觉整场都坐在陪审席的某只也问了问自己”你会怎么判“?
大学的时候我选了”工商管理“做了双学位,一来是历来有”code写不过三十岁“的说法,需要为前途早做退路,二来也是好奇,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整个课程还是很有中国特色的”拿来主义“了一下——用西方经济学来讲微观经济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讲宏观经济理论——大杂烩的好处就是什么都懂一点,其实什么也不是很明白。我自觉最有用的课目是”会计“(至少我现在还会记自己的收支明细账),最无趣的课目是各种各样的”企业管理“(我ms挂掉了一门管理),最不实用的课目是”证券投资“(中国股市,你们懂的),最容易的课目是”营销策略“(某人语”双子座不是天生就会吗?根本不用学“)
当我——谈不上熟悉,但至少知道了——钱是怎么从自己的口袋飞到股市又怎么飞入庄家的口袋里时,对于那只”看不见的手“有了另外一种想法,然后勉力去读了一下《资本论》
其实我跟片中的Wallison,就是那位样子很讨人厌的白宫参谋,有着同样的想法——政策都是由人来制订的,而人类是没有完美的,因此任何一种现存的政策都不会完美,将来也不会出现一种完美的政策让这个世界和谐笔直的向前发展,历史的轨迹,世界的样貌,只有活在当下的人来决定,当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时,这个世界就在朝它往的方向进了一步。也许活在当下的大部分人在数千百年后被认定是错的,但这错误毕竟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小小偏差,后来的人会从错误中学到教训,再不重犯,于是从长远来讲,这比仅由一小撮人做出一拍脑门的决定,要合理得多
只是,我对人性更傻更天真一些,我相信人有生存的动物性,但也相信当饱暖淫欲都皆满足之后,这种”高级动物“也会忘掉丛林法则,不复践蹈弱肉强食的规律。
法国的经济发展一直被视为”因过于保守而疲软“。其实假如法国政府取消caf(低收入的学生每月单人最高为200E);取消医疗保险;将失业救济金从smic降到smic的五成甚至三成;取消对农产业的保护,允许大规模兼并土地;取消对房地产市场的保护,任由巴黎的房价自由发展(可想这座城市是多少富翁心目中的”乐园“)……政府马上就”开源节流“了,也即可放松对高收入者的税收政策(法国号称”万税之国“),从而鼓励外逃的资本回国。
如果再降低smic,取消对基本食物(面包牛奶鸡蛋等)的补贴,物价立马噌噌噌地上升,人工立马刷刷刷的下降,工会也自然不敢再三天两头的罢工要求减少工作时间增加假期和工资。
当然这会引起一些暴乱,但蛮可以把省下来的钱拿来多养些警察多弄些武器去镇压了事。
如果再学美国这样把能源项目(比如核电)放给企业来做,国家想要短时间内弄点钱其实也是不太难的。
想当年大选刚结束的时候,我还是个穷学生,暑假在乡下干农活赚点零花钱(干了十天,到手近600E),农民们讨论选举的事,问农场主投票给了谁,场主说了现任总统的名字,于是农民们纷纷指责”你个大资本家“,场主立时羞愧起来。
而从无阶级专政国家来到法国的当时本身也是(至今仍然是)无产阶级的我也觉得只能投票给Sarkozy……并想到了上述种种”振兴经济“的手段,更是感到无比的羞愧。
有罪或者无罪,其实不是给21家银行的判决,更证明了你自己的价值观。我要说——是无罪的。它或许违反人类的道德,但不违法。因为美国并没有一条法律说”欺骗比自己笨的人以牟取利益“是违法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说这是违法的。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经济基础都是建立在此之上的,全世界任何国家的上层建筑都是爬着笨人的尸体上去的聪明人。
所以最后在屏幕上看到奥巴马讲话的时候,我跟很多观众一起发出了嗤笑。
PS:本片也很适合给lie to me的粉丝们做实用练习——只是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