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D
  • HD国语版
无谎液

无谎液

主演:
刘敬宇,丁卫平
备注:
HD国语
类型:
剧情片 剧情
导演:
刘敬宇
年代:
2019
地区:
中国大陆
更新:
2023-01-06 08:05
简介:
钟平与谢安安联手创业,研发抗癌药物,不料在偶然间制作出能够使人无法撒谎的无谎液。商界骗子赵达以注资合作为诱饵,派出手下偷取了钟平的手机,并用他的指纹顺利进入实验室盗窃药物样品。现场的证据都指向了钟平,钟平陷入困局之中。谢安安与黄小伟坚信钟平不会做出伤害公司的事,并在暗.....详细
相关剧情片
无谎液剧情简介
钟平与谢安安联手创业,研发抗癌药物,不料在偶然间制作出能够使人无法撒谎的无谎液。商界骗子赵达以注资合作为诱饵,派出手下偷取了钟平的手机,并用他的指纹顺利进入实验室盗窃药物样品。现场的证据都指向了钟平,钟平陷入困局之中。谢安安与黄小伟坚信钟平不会做出伤害公司的事,并在暗中展开调查。赵达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却因闻了无谎液自揭黑料。幕后Boss何坤看到了无谎液的巨大价值,派出手下段丽娜,威胁赵达交出了无谎液。何坤拿到无谎液后,赚了一大笔。何坤决定让段丽娜进入谢安安的公司,调查无谎液的来历,并找机会拿到配方。在一场场意外而又紧张的交锋之后,何坤等人的诡计被识破,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无谎液相关影评
{if:"《好好先生》(YesMan):走出宅男门,拥抱阳光
(文:火神纪)
门外,有烈阳高照;门外,有夜色炫烂;门外,有晨曦微暖;门外——
还有那个从不畏惧的少女在孤独地唱着另类的歌;坐在某个转角里的酒吧深处
等着你,踏着轻脆的舞步前去邀约。
亲爱的,推开门;去拥抱阳光吧。
别辜负了帘前艳丽的春光和阳光的殷殷召唤,也别荒废了青春年华。
南国,晚来春暖;但,终究还是暖了。
——火神纪。题记。
1.Best Friend
在写这部电影之前,也许有必要研究一下关于"Best Friend"在西方语境里的深刻含义;这个词给我的第一个深刻记忆不是在英语课堂上,而是《老友记》(Friends)。那些狂热于《老友记》的粉丝们也许都会有印象——看他们六个人似乎从来都不分彼此,但是多少还是有些区别的;这里没办法来探讨他们中间谁是谁的"Best Friend",这也许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探讨的话题,而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所以我只用它来举一个例子。
在第十季的第一集里,刚刚和Joey分手的Charlie喜欢的是Ross,本来在前一集里他们应该在一起了,可是Ross想起了好朋友Joey可能会有的感受,于是他觉得必须先告诉Joey之后才能和Charlie在一起。而当Ross坐在飞回纽约的飞机上告诉Joey的时候,Joey虽说小有鬼胎,可是他的表现却让Ross有一种错觉——Joey把自己的幸福放在第一位,于是Ross告诉Joey说:你既忠诚,又无私,而且慷慨……然后Ross表示,他要考虑是否排除Chandler在外而让Joey作为他的"Best Friend"。
如果对这部剧集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Ross和Chandler的关系可非同一般,大学同学、寝室室友、一起搞过很不成功的乐队、一起追女孩……甚至Chandler已经娶了Ross的妹妹Monica,两个人几乎在这部剧集开始之前就已经视对方为自己的"Best Friend"了。而让Joey的地位超过Chandler,这让Joey有了一种飘飘然的不知所措;甚至能让他忘记了告诉Ross自己已经和Rachel将要在一起的最好时机。
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个称喟对于Joey来说是如何的一种荣耀和满足。当然,这部剧集里类似这样对"Best Friend"描绘远远不止如此。有人说,这部剧集是了解美国社会人文的一本教科书,而如果说这本教科书教给我什么的话,里面就有关于"Best Friend"对于美国人的意义。
中国人的观念是多以圆滑中庸为道,所以我们常常会有“相识满天下,知己无半人”的感叹,我们却不会当面地告诉谁,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更不会告诉别的朋友,某某人是我最好的朋友;得罪朋友是有违圆滑原则得不偿失的不理智行为。而在西方文化里,把一个人称为是自己的"Best Friend"意味着给予他最大的信任,也有把握他会给予自己同样的信任;相对中西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可见这样的一个称喟在朋友关系之中是如何的不寻常。
Joey所表现出来的大喜可望以及Ross的语重心长,并且鉴于此之前他们二人与Chandler的关系,"Best Friend"可不仅仅只是一句奉承的话语,也不仅仅只是一种无谓的虚荣。可以说,在西方世界里,把一个人称为是自己的"Best Friend"也许是对一个朋友所能得到最高评价了。
2.老宅男的黯淡生活
宅男,是日本舶来的外来文化,但是又区别于日本原词“御宅族”的本义,属于嫁接产物。一厢情愿的文化同化,给了这个词以全新的含义,并且完全能够从字面上想像出来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的意义。首先说明,在这篇文章里所用到的“宅男”一词,完全引申自其中文含义,与“御宅族”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这个词本身的诞生就属于网络次文化语言,并且是在2005年8月才开始在台湾兴起之后再传进内地,所以关于这个词的详解,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上一搜都会找到许多版本的说法,这里也就不赘述了。简而言之——宅男从字面上解:“宅”就是“家宅”,既做名词意义的“家”解,也做动词意义的“呆着”,所以“宅”就是在家呆着;泛指指不善与他人相处,整天只待在家,生活圈极狭隘的一个群体。
作为一个宅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由己及人,我想应该是这样——慵懒、终日疲惫、自己一个人呆着却常常无所事事、偶尔失眠、经常做梦……最重要的一点是,极度地厌倦社交场合以及交际应酬活动。大部分时间情愿自己一个人呆着,就算无所事事;看许多视觉系的商业电影,却从不进电影院一步,只买DVD回家自己一个人看,因为人多的地方拥护的地方常常会使他感觉到极度的不适;而看视觉系的商业电影只是为了让自己不必闲着想太多的事,让自己感受着电影里热闹熙攘非凡,不至于太过困乏。
看起来多少有点轻度的自闭,兼带有轻度的抑郁。是的,宅男大都是这样练成的。随着“宅”着的时间慢慢延续,所有的症状会慢慢地加深,到我现在的这个阶段,基本上连与他人勾通都有点厌倦和吃力。可是,我们这个群体似乎都是这样活着的,寻找一个特有的方式与外界联系,那样会减缓所有症状最终暴发的力量,只是最终还将暴发出来。因为我还不曾经历,所以我也无从知晓到最后,我们都将如何死去。
前面说着关于"Best Friend"的一切,仅仅只是为了说明,金•凯瑞(Jim Carrey)在这部电影里的角色卡尔•艾伦(Carl Allen)作为一个宅男,“宅”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里去。我们一起来看看卡尔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首先是在DVD店里排着长龙买《300死士》(300)、《变形金刚》(Transformers)等商业视觉电影,然后是不接电话;而在后面我们才知道,打电话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Best Friend",由布莱德利•库珀(Bradley Cooper)饰演的皮特(Peter)。
我为何在前面花了那么长的一个篇幅来说明"Best Friend",为的只是给这里的背景做一个注脚。试想一下在美国的人文背景之下"Best Friend"的含金量,然后再对照着看——假如一个人,在那样的人文背景之下,对于他的"Best Friend"所打来的电话都可以如此漠然,逃避至从来不接听,为的是躲开他对自己的关心以及可能将要牵扯到的社交活动,那么,这个年介不域的老宅男之“宅”,可谓是“深院高宅”了。
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可想见的卡尔的老宅男生活,将会是怎样的一种黯淡无光。连"Best Friend"所受的待遇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也许,也只有作为"Best Friend"的皮特才对卡尔如此不离不弃,换作他人早已经离他而去了。当然,这在卡尔看来并不像是一个"Best Friend"所应该作为的不离不弃,反而是他仅存的那个麻烦。因此他在尽可能地避开他,避无可避的时候,他会编织一些拙劣可笑的借口敷衍他。实在敷衍不过去,卡尔才会十分不情愿地同皮特会面。
情人弃他而去,工作平稳却看不到半点希望或者晋升的可能,生活圈在日益缩小……新电影一部一部地看,生命在这样一天一天消磨殆尽。什么是明天,什么是将来;那些都显得遥不可及,让人连想都懒得去想;如何度过眼前这个漫漫长夜也许才是卡尔每天下班时所考虑的事。
日复一日月复月,转眼已是三年。皮特努力地想让自己即将新婚的爱人接受他的这个连她的名字也没能记住的"Best Friend",但卡尔最终还是搞砸了,他甚至连皮特的订婚仪式也忘记参加。当Best Friend遇上Worst Friend的时候,我们还能期待皮特说什么呢。
皮特终于还是选择了离开。告别这个无可救药的所谓朋友,去寻找属于他的精彩。这个事件成了卡尔宅男生活的一个分水领,他也许是时候想想,该如何走出三年前失恋的阴影,如何继续生活。
3.走出宅男门
说明了"Best Friend"和“宅男”之后,我们再来看电影开始的这一幕,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设置下的这些场景。
告别一种旧有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很艰难的,甚至是疼苦的。一次阴差阳错的讲座培训给了卡尔一个全新的生活态度;而这个讲座对他的要求只有一条,在任何时候,任何人对他提的任何要求,他只能有一个回答——Yse。这个半带有自我强迫式的回答,给卡尔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卡尔曾经拒绝了所有人对他的所有要求,从一个NoMan到一个YesMan的转化,他不得不走出他的“宅男门”回归到了社会。从他所回答的第一个Yes开始,他的脸上所绽放的,才是我们一向所熟悉的那个金•凯瑞标签式的欢笑。
导演佩顿•里德(Peyton Reed)加上金•凯瑞,他们与阳光喜剧少女佐伊•丹斯切尔(Zooey Deschanel)的碰撞,会磨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如果我们还在念念不忘一种旧有的轻率喜剧,那么我们也许就难免失望了。这部电影,更像是佩顿在《分手男女》(The Break-Up)后对文艺喜剧的成功回归。
什么样的喜剧才算得上是经典呢。在我看来,首先它必须是充满快乐的;但它不能只让我们一味地发一种肤浅的欢笑,欢笑之后它还必须带给我们形而上的思考;我从来不反对恶搞式的无厘头,但是无厘头之后,我们还能略有所思若有所得,这才是喜剧的力量。
这部电影给卡尔的整个生活安排了许多精心设计的巧合,从他开始回答Yes的一瞬间开始,他的生活变得不再拘泥而显得洒脱了许多。说真的,我倒不会相信生活中真的会有那么多的巧合在前方等着我们;但是,不相信和愿意相信完全是两种概念。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所相信的是——信念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而生活态度最终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质量。
电影花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描绘卡尔的新生活,从他一开始半强迫式的Yes,到后来他几乎无力摆脱Yes带给他的困惑。我们是否愿意相信都好,观影的过程始终是充满着快乐与欢笑的,这部俯拾皆是笑点的电影无疑能够带给我们近两个小时的欢乐。而欢乐之后我们所将进行的思考,这才是佩顿式文艺喜剧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走出了宅男门的卡尔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所要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然而正是因为前面那些让我们感觉到惘然的无知,才带给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无尽向往。其实我们并不畏惧,因为我们知道,命运的手指总在不经意的所在给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告别旧有的生活模式需要太多的勇气,而卡尔无疑是幸运的。他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走出了只属于他的阴霾,有时候我们总在为前面的蓝图规划着太多的细节和分叉,可是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我们所规划着的种种,而仅仅只是当我们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时一个最简单闪现的光亮,我们的一个选择决定了我们前行的方向。走出宅门,前面有什么我们也许并不知道,可是我们必须先从宅门里走出来,不然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门外边,是怎样的一种五彩缤纷的绚丽,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我们。
4.拥抱阳光去
遇上一个陌生的人,因为卡尔Yes了他的所有要求,所以他遇上了佐伊饰演的角色——永远充满惊喜的哥特少女艾莉森(Allison);因为Yse了布告板上所有的招生简章,所以他学会了开飞机,简单的韩语对话,以及抱着一把吉它弹唱;因为Yse了所有客户的贷款申请,所以他得到了总公司的赞赏而得到了提拔……而由此而延伸下去,几乎每一个剧情都有一个后着在等着我们的主人公卡尔前往挖掘。
Yes。Yes。Yes。所有的这些回答——让他和艾莉森相爱,让他开着飞机飞上了天空,让他用韩语解开了韩国少女的心结,让他用吉它弹唱救了一个想自杀的男人而成了英雄,让他的客户群支持了他为皮特举办的单身派对而重新获得了皮特的友情,甚至是皮特未婚妻的友情……从一个Worst Friend回到到一个Best Friend,卡尔得到了比他自己所预想的要多得多;而他所能做的事,似乎也比他自己所预想的要疯狂得多。
在酒吧里喝整夜的酒,带着宿醉未醒的疯狂去晨跑,一边跑一边给自己和周围的所有一切照相;或者跟身材高大的悍汉打架,为的是给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子争取些莫须有的尊严;或者和自己心爱的女子来一次即兴的旅行,到机场买两张最快起飞的机票然后去一个陌生未知的地方;又或者偷偷地翻过栏杆闯进国家大剧院,带着那个美丽女子站在空无一人的舞台中央,一起唱着那首温情的歌……
卡尔的生命中充满了一种未知即兴的快乐,即使在突然降临的滂沱大雨中,他也会脱下外套遮在艾莉森的头上带着她去一个陌生的农场,深深地吻着对方告诉她——我爱你。没有阴霾,即使乌云密布,即使大雨酣畅;所谓阳光,依旧躲在云角的暗处偷偷地欢笑。
从卡尔走出了他的宅男门开始,阳光其实就在门外,只是他以前从不知道那片温暖而璀璨的光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卡尔似乎已经得到了他所想要的幸福和快乐,而这一切,源于他勇于走出那个旧有的自我;走进那片温暖的光亮里去。
反观现在越来越多的“宅”者,这部电影多少具有了其励志的社会意义。宅门,是不是仅仅只是一个门框加一个门页呢;走出去其实很困难,困难的不是出门买一包烟买一盒方便面,而是走出那个困住自己的心灵的那个无形的门。这是一部轻快风格的励志电影,在我们轻展笑颜的时候,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种良性的思考,对于生活着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可能有的期许,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隐约可见的美好意象。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想到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给第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我在想,海子写这首诗的时候也许是满腹黯淡的悲凉和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然而,这部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影却把这种豁然的开朗进行到了底。
如何走出自己所“宅”着的这扇门,也许,可以从海子所写的这些事,身体力行着开始。
5.老宅男的精神救赎
卡尔以为,是一个"Yes"改变了这一切,其实我们作为旁观者都知道,改变他的并不是Yes,Yes仅仅只是开启了他人生里的另一种人生态度,真正改变他的是这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卡尔和特伦斯•斯坦普(Terence Stamp)饰演创建“Yes讲座”的特伦斯(Terrence Bundley)重逢,证实了我们的猜想。卡尔所奉行的是一以贯之的虔诚,甚至到了迷信;特伦斯给他设定的Yes开启了他的人生里的另一个层面上的精神生活,可是他却再也无力摆脱这种如同精神层面上的快乐。
特伦斯的现身说法才终究把卡尔的精神救赎进行到底——你应该明白如何运用好Yes;开始的时候,你强迫自己对一切事物说Yes,这只是给你给了个头,这是开启你的自我封闭;之后你说Yes,并不是你必须说,而是你知道你心里想要说,真心地想说。
电影在这里颠覆了之前的一切,从学会说Yes到学会说No;只是电影已经没有太多的篇幅来阐释这个论点了。于是它运用了它仅有的一个论据,也是最有力的论据来说明——那就是爱情了。当年那个抛弃卡尔另投他人的爱人回来,请求他留在自己身边;卡尔拒绝。艾莉森怀疑他是否因为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而不得不爱上自己;卡尔必须去重新追求。
在我看来——也许,这个结局仅仅只是一次画蛇添足式的自作多情。这样的一个结局仅仅只是为了讨好观众而铺设的,并不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个恶俗的结局却赋予了卡尔在另一个层次上更彻底的一次救赎——忠于自我的愿望,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自己渴望完成的事业,这要比仅仅只是一句Yes困难得多。从不得已而为之的出宅,到自己的真实意愿。说起来似乎挺简单的一件事,可是真正完成这样的蜕变,并不是我们所能想像到的那么轻松。这意味着对以前那个旧的自我做一次全盘的否决,然后完成了本我的蜕升;这部电影所阐释的,竟然成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对于本我、自我、超我定义的最终解读。
电影给了卡尔一个最表象化的结局——他终于得到了他真正渴望的那种幸福。朋友;爱人;事业。在我看来,所有的这些具象化的种种,都不如他在精神世界里所获得的抽象化的救赎;属于他的自我救赎。
走出宅男门,拥抱阳光去;从本我的否定到自我的定义,最终到超我的彻底认同;从违背意愿的勉强为之,到真心实意地迷恋阳光下的温暖。卡尔完成了他在精神上的最后救赎——当我们开始自动自觉自发地迷恋那个更绚烂的世界,我们已经无法再停下脚步来,安安静静地坐着,独自糜烂。
2009-04-11;己丑牛年戊辰三月丙戌十六;蒙恬诞;外婆生日。凌晨4:07。
--------------------------------------------------------------------------------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Yes Man》
■译名:《好好先生》
■导演:佩顿•里德(Peyton Reed)
■原著:丹尼•华莱士(Danny Wallace)
■编剧:Andrew Mogel、Jarrad Paul、尼古拉斯•斯托勒(Nicholas Stoller)
■主演:金•凯瑞(Jim Carrey)、佐伊•丹斯切尔(Zooey Deschanel)
■类型:爱情、喜剧
■片长:104 min
■产地:美国、澳大利亚
■语言:英语、韩语、爱沙尼亚语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数字化影院系统、SDDS
■摄影机: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D-Cinema、35 mm
■制作成本:$70,000,000
■制作公司:Heyday Films
■发行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首映日期:2008年12月9日(英国)
图文版——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9384038521/"<>"" && "《好好先生》(YesMan):走出宅男门,拥抱阳光
(文:火神纪)
门外,有烈阳高照;门外,有夜色炫烂;门外,有晨曦微暖;门外——
还有那个从不畏惧的少女在孤独地唱着另类的歌;坐在某个转角里的酒吧深处
等着你,踏着轻脆的舞步前去邀约。
亲爱的,推开门;去拥抱阳光吧。
别辜负了帘前艳丽的春光和阳光的殷殷召唤,也别荒废了青春年华。
南国,晚来春暖;但,终究还是暖了。
——火神纪。题记。
1.Best Friend
在写这部电影之前,也许有必要研究一下关于"Best Friend"在西方语境里的深刻含义;这个词给我的第一个深刻记忆不是在英语课堂上,而是《老友记》(Friends)。那些狂热于《老友记》的粉丝们也许都会有印象——看他们六个人似乎从来都不分彼此,但是多少还是有些区别的;这里没办法来探讨他们中间谁是谁的"Best Friend",这也许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探讨的话题,而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所以我只用它来举一个例子。
在第十季的第一集里,刚刚和Joey分手的Charlie喜欢的是Ross,本来在前一集里他们应该在一起了,可是Ross想起了好朋友Joey可能会有的感受,于是他觉得必须先告诉Joey之后才能和Charlie在一起。而当Ross坐在飞回纽约的飞机上告诉Joey的时候,Joey虽说小有鬼胎,可是他的表现却让Ross有一种错觉——Joey把自己的幸福放在第一位,于是Ross告诉Joey说:你既忠诚,又无私,而且慷慨……然后Ross表示,他要考虑是否排除Chandler在外而让Joey作为他的"Best Friend"。
如果对这部剧集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Ross和Chandler的关系可非同一般,大学同学、寝室室友、一起搞过很不成功的乐队、一起追女孩……甚至Chandler已经娶了Ross的妹妹Monica,两个人几乎在这部剧集开始之前就已经视对方为自己的"Best Friend"了。而让Joey的地位超过Chandler,这让Joey有了一种飘飘然的不知所措;甚至能让他忘记了告诉Ross自己已经和Rachel将要在一起的最好时机。
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个称喟对于Joey来说是如何的一种荣耀和满足。当然,这部剧集里类似这样对"Best Friend"描绘远远不止如此。有人说,这部剧集是了解美国社会人文的一本教科书,而如果说这本教科书教给我什么的话,里面就有关于"Best Friend"对于美国人的意义。
中国人的观念是多以圆滑中庸为道,所以我们常常会有“相识满天下,知己无半人”的感叹,我们却不会当面地告诉谁,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更不会告诉别的朋友,某某人是我最好的朋友;得罪朋友是有违圆滑原则得不偿失的不理智行为。而在西方文化里,把一个人称为是自己的"Best Friend"意味着给予他最大的信任,也有把握他会给予自己同样的信任;相对中西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可见这样的一个称喟在朋友关系之中是如何的不寻常。
Joey所表现出来的大喜可望以及Ross的语重心长,并且鉴于此之前他们二人与Chandler的关系,"Best Friend"可不仅仅只是一句奉承的话语,也不仅仅只是一种无谓的虚荣。可以说,在西方世界里,把一个人称为是自己的"Best Friend"也许是对一个朋友所能得到最高评价了。
2.老宅男的黯淡生活
宅男,是日本舶来的外来文化,但是又区别于日本原词“御宅族”的本义,属于嫁接产物。一厢情愿的文化同化,给了这个词以全新的含义,并且完全能够从字面上想像出来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的意义。首先说明,在这篇文章里所用到的“宅男”一词,完全引申自其中文含义,与“御宅族”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这个词本身的诞生就属于网络次文化语言,并且是在2005年8月才开始在台湾兴起之后再传进内地,所以关于这个词的详解,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上一搜都会找到许多版本的说法,这里也就不赘述了。简而言之——宅男从字面上解:“宅”就是“家宅”,既做名词意义的“家”解,也做动词意义的“呆着”,所以“宅”就是在家呆着;泛指指不善与他人相处,整天只待在家,生活圈极狭隘的一个群体。
作为一个宅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由己及人,我想应该是这样——慵懒、终日疲惫、自己一个人呆着却常常无所事事、偶尔失眠、经常做梦……最重要的一点是,极度地厌倦社交场合以及交际应酬活动。大部分时间情愿自己一个人呆着,就算无所事事;看许多视觉系的商业电影,却从不进电影院一步,只买DVD回家自己一个人看,因为人多的地方拥护的地方常常会使他感觉到极度的不适;而看视觉系的商业电影只是为了让自己不必闲着想太多的事,让自己感受着电影里热闹熙攘非凡,不至于太过困乏。
看起来多少有点轻度的自闭,兼带有轻度的抑郁。是的,宅男大都是这样练成的。随着“宅”着的时间慢慢延续,所有的症状会慢慢地加深,到我现在的这个阶段,基本上连与他人勾通都有点厌倦和吃力。可是,我们这个群体似乎都是这样活着的,寻找一个特有的方式与外界联系,那样会减缓所有症状最终暴发的力量,只是最终还将暴发出来。因为我还不曾经历,所以我也无从知晓到最后,我们都将如何死去。
前面说着关于"Best Friend"的一切,仅仅只是为了说明,金•凯瑞(Jim Carrey)在这部电影里的角色卡尔•艾伦(Carl Allen)作为一个宅男,“宅”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里去。我们一起来看看卡尔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首先是在DVD店里排着长龙买《300死士》(300)、《变形金刚》(Transformers)等商业视觉电影,然后是不接电话;而在后面我们才知道,打电话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Best Friend",由布莱德利•库珀(Bradley Cooper)饰演的皮特(Peter)。
我为何在前面花了那么长的一个篇幅来说明"Best Friend",为的只是给这里的背景做一个注脚。试想一下在美国的人文背景之下"Best Friend"的含金量,然后再对照着看——假如一个人,在那样的人文背景之下,对于他的"Best Friend"所打来的电话都可以如此漠然,逃避至从来不接听,为的是躲开他对自己的关心以及可能将要牵扯到的社交活动,那么,这个年介不域的老宅男之“宅”,可谓是“深院高宅”了。
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可想见的卡尔的老宅男生活,将会是怎样的一种黯淡无光。连"Best Friend"所受的待遇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也许,也只有作为"Best Friend"的皮特才对卡尔如此不离不弃,换作他人早已经离他而去了。当然,这在卡尔看来并不像是一个"Best Friend"所应该作为的不离不弃,反而是他仅存的那个麻烦。因此他在尽可能地避开他,避无可避的时候,他会编织一些拙劣可笑的借口敷衍他。实在敷衍不过去,卡尔才会十分不情愿地同皮特会面。
情人弃他而去,工作平稳却看不到半点希望或者晋升的可能,生活圈在日益缩小……新电影一部一部地看,生命在这样一天一天消磨殆尽。什么是明天,什么是将来;那些都显得遥不可及,让人连想都懒得去想;如何度过眼前这个漫漫长夜也许才是卡尔每天下班时所考虑的事。
日复一日月复月,转眼已是三年。皮特努力地想让自己即将新婚的爱人接受他的这个连她的名字也没能记住的"Best Friend",但卡尔最终还是搞砸了,他甚至连皮特的订婚仪式也忘记参加。当Best Friend遇上Worst Friend的时候,我们还能期待皮特说什么呢。
皮特终于还是选择了离开。告别这个无可救药的所谓朋友,去寻找属于他的精彩。这个事件成了卡尔宅男生活的一个分水领,他也许是时候想想,该如何走出三年前失恋的阴影,如何继续生活。
3.走出宅男门
说明了"Best Friend"和“宅男”之后,我们再来看电影开始的这一幕,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设置下的这些场景。
告别一种旧有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很艰难的,甚至是疼苦的。一次阴差阳错的讲座培训给了卡尔一个全新的生活态度;而这个讲座对他的要求只有一条,在任何时候,任何人对他提的任何要求,他只能有一个回答——Yse。这个半带有自我强迫式的回答,给卡尔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卡尔曾经拒绝了所有人对他的所有要求,从一个NoMan到一个YesMan的转化,他不得不走出他的“宅男门”回归到了社会。从他所回答的第一个Yes开始,他的脸上所绽放的,才是我们一向所熟悉的那个金•凯瑞标签式的欢笑。
导演佩顿•里德(Peyton Reed)加上金•凯瑞,他们与阳光喜剧少女佐伊•丹斯切尔(Zooey Deschanel)的碰撞,会磨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如果我们还在念念不忘一种旧有的轻率喜剧,那么我们也许就难免失望了。这部电影,更像是佩顿在《分手男女》(The Break-Up)后对文艺喜剧的成功回归。
什么样的喜剧才算得上是经典呢。在我看来,首先它必须是充满快乐的;但它不能只让我们一味地发一种肤浅的欢笑,欢笑之后它还必须带给我们形而上的思考;我从来不反对恶搞式的无厘头,但是无厘头之后,我们还能略有所思若有所得,这才是喜剧的力量。
这部电影给卡尔的整个生活安排了许多精心设计的巧合,从他开始回答Yes的一瞬间开始,他的生活变得不再拘泥而显得洒脱了许多。说真的,我倒不会相信生活中真的会有那么多的巧合在前方等着我们;但是,不相信和愿意相信完全是两种概念。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所相信的是——信念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而生活态度最终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质量。
电影花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描绘卡尔的新生活,从他一开始半强迫式的Yes,到后来他几乎无力摆脱Yes带给他的困惑。我们是否愿意相信都好,观影的过程始终是充满着快乐与欢笑的,这部俯拾皆是笑点的电影无疑能够带给我们近两个小时的欢乐。而欢乐之后我们所将进行的思考,这才是佩顿式文艺喜剧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走出了宅男门的卡尔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所要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然而正是因为前面那些让我们感觉到惘然的无知,才带给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无尽向往。其实我们并不畏惧,因为我们知道,命运的手指总在不经意的所在给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告别旧有的生活模式需要太多的勇气,而卡尔无疑是幸运的。他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走出了只属于他的阴霾,有时候我们总在为前面的蓝图规划着太多的细节和分叉,可是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我们所规划着的种种,而仅仅只是当我们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时一个最简单闪现的光亮,我们的一个选择决定了我们前行的方向。走出宅门,前面有什么我们也许并不知道,可是我们必须先从宅门里走出来,不然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门外边,是怎样的一种五彩缤纷的绚丽,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我们。
4.拥抱阳光去
遇上一个陌生的人,因为卡尔Yes了他的所有要求,所以他遇上了佐伊饰演的角色——永远充满惊喜的哥特少女艾莉森(Allison);因为Yse了布告板上所有的招生简章,所以他学会了开飞机,简单的韩语对话,以及抱着一把吉它弹唱;因为Yse了所有客户的贷款申请,所以他得到了总公司的赞赏而得到了提拔……而由此而延伸下去,几乎每一个剧情都有一个后着在等着我们的主人公卡尔前往挖掘。
Yes。Yes。Yes。所有的这些回答——让他和艾莉森相爱,让他开着飞机飞上了天空,让他用韩语解开了韩国少女的心结,让他用吉它弹唱救了一个想自杀的男人而成了英雄,让他的客户群支持了他为皮特举办的单身派对而重新获得了皮特的友情,甚至是皮特未婚妻的友情……从一个Worst Friend回到到一个Best Friend,卡尔得到了比他自己所预想的要多得多;而他所能做的事,似乎也比他自己所预想的要疯狂得多。
在酒吧里喝整夜的酒,带着宿醉未醒的疯狂去晨跑,一边跑一边给自己和周围的所有一切照相;或者跟身材高大的悍汉打架,为的是给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子争取些莫须有的尊严;或者和自己心爱的女子来一次即兴的旅行,到机场买两张最快起飞的机票然后去一个陌生未知的地方;又或者偷偷地翻过栏杆闯进国家大剧院,带着那个美丽女子站在空无一人的舞台中央,一起唱着那首温情的歌……
卡尔的生命中充满了一种未知即兴的快乐,即使在突然降临的滂沱大雨中,他也会脱下外套遮在艾莉森的头上带着她去一个陌生的农场,深深地吻着对方告诉她——我爱你。没有阴霾,即使乌云密布,即使大雨酣畅;所谓阳光,依旧躲在云角的暗处偷偷地欢笑。
从卡尔走出了他的宅男门开始,阳光其实就在门外,只是他以前从不知道那片温暖而璀璨的光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卡尔似乎已经得到了他所想要的幸福和快乐,而这一切,源于他勇于走出那个旧有的自我;走进那片温暖的光亮里去。
反观现在越来越多的“宅”者,这部电影多少具有了其励志的社会意义。宅门,是不是仅仅只是一个门框加一个门页呢;走出去其实很困难,困难的不是出门买一包烟买一盒方便面,而是走出那个困住自己的心灵的那个无形的门。这是一部轻快风格的励志电影,在我们轻展笑颜的时候,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种良性的思考,对于生活着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可能有的期许,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隐约可见的美好意象。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想到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给第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我在想,海子写这首诗的时候也许是满腹黯淡的悲凉和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然而,这部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影却把这种豁然的开朗进行到了底。
如何走出自己所“宅”着的这扇门,也许,可以从海子所写的这些事,身体力行着开始。
5.老宅男的精神救赎
卡尔以为,是一个"Yes"改变了这一切,其实我们作为旁观者都知道,改变他的并不是Yes,Yes仅仅只是开启了他人生里的另一种人生态度,真正改变他的是这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卡尔和特伦斯•斯坦普(Terence Stamp)饰演创建“Yes讲座”的特伦斯(Terrence Bundley)重逢,证实了我们的猜想。卡尔所奉行的是一以贯之的虔诚,甚至到了迷信;特伦斯给他设定的Yes开启了他的人生里的另一个层面上的精神生活,可是他却再也无力摆脱这种如同精神层面上的快乐。
特伦斯的现身说法才终究把卡尔的精神救赎进行到底——你应该明白如何运用好Yes;开始的时候,你强迫自己对一切事物说Yes,这只是给你给了个头,这是开启你的自我封闭;之后你说Yes,并不是你必须说,而是你知道你心里想要说,真心地想说。
电影在这里颠覆了之前的一切,从学会说Yes到学会说No;只是电影已经没有太多的篇幅来阐释这个论点了。于是它运用了它仅有的一个论据,也是最有力的论据来说明——那就是爱情了。当年那个抛弃卡尔另投他人的爱人回来,请求他留在自己身边;卡尔拒绝。艾莉森怀疑他是否因为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而不得不爱上自己;卡尔必须去重新追求。
在我看来——也许,这个结局仅仅只是一次画蛇添足式的自作多情。这样的一个结局仅仅只是为了讨好观众而铺设的,并不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个恶俗的结局却赋予了卡尔在另一个层次上更彻底的一次救赎——忠于自我的愿望,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自己渴望完成的事业,这要比仅仅只是一句Yes困难得多。从不得已而为之的出宅,到自己的真实意愿。说起来似乎挺简单的一件事,可是真正完成这样的蜕变,并不是我们所能想像到的那么轻松。这意味着对以前那个旧的自我做一次全盘的否决,然后完成了本我的蜕升;这部电影所阐释的,竟然成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对于本我、自我、超我定义的最终解读。
电影给了卡尔一个最表象化的结局——他终于得到了他真正渴望的那种幸福。朋友;爱人;事业。在我看来,所有的这些具象化的种种,都不如他在精神世界里所获得的抽象化的救赎;属于他的自我救赎。
走出宅男门,拥抱阳光去;从本我的否定到自我的定义,最终到超我的彻底认同;从违背意愿的勉强为之,到真心实意地迷恋阳光下的温暖。卡尔完成了他在精神上的最后救赎——当我们开始自动自觉自发地迷恋那个更绚烂的世界,我们已经无法再停下脚步来,安安静静地坐着,独自糜烂。
2009-04-11;己丑牛年戊辰三月丙戌十六;蒙恬诞;外婆生日。凌晨4:07。
--------------------------------------------------------------------------------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Yes Man》
■译名:《好好先生》
■导演:佩顿•里德(Peyton Reed)
■原著:丹尼•华莱士(Danny Wallace)
■编剧:Andrew Mogel、Jarrad Paul、尼古拉斯•斯托勒(Nicholas Stoller)
■主演:金•凯瑞(Jim Carrey)、佐伊•丹斯切尔(Zooey Deschanel)
■类型:爱情、喜剧
■片长:104 min
■产地:美国、澳大利亚
■语言:英语、韩语、爱沙尼亚语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数字化影院系统、SDDS
■摄影机: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D-Cinema、35 mm
■制作成本:$70,000,000
■制作公司:Heyday Films
■发行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首映日期:2008年12月9日(英国)
图文版——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9384038521/"<>"暂时没有网友评论该影片"}
@豆瓣短评
《好好先生》(YesMan):走出宅男门,拥抱阳光
(文:火神纪)
门外,有烈阳高照;门外,有夜色炫烂;门外,有晨曦微暖;门外——
还有那个从不畏惧的少女在孤独地唱着另类的歌;坐在某个转角里的酒吧深处
等着你,踏着轻脆的舞步前去邀约。
亲爱的,推开门;去拥抱阳光吧。
别辜负了帘前艳丽的春光和阳光的殷殷召唤,也别荒废了青春年华。
南国,晚来春暖;但,终究还是暖了。
——火神纪。题记。
1.Best Friend
在写这部电影之前,也许有必要研究一下关于"Best Friend"在西方语境里的深刻含义;这个词给我的第一个深刻记忆不是在英语课堂上,而是《老友记》(Friends)。那些狂热于《老友记》的粉丝们也许都会有印象——看他们六个人似乎从来都不分彼此,但是多少还是有些区别的;这里没办法来探讨他们中间谁是谁的"Best Friend",这也许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探讨的话题,而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所以我只用它来举一个例子。
在第十季的第一集里,刚刚和Joey分手的Charlie喜欢的是Ross,本来在前一集里他们应该在一起了,可是Ross想起了好朋友Joey可能会有的感受,于是他觉得必须先告诉Joey之后才能和Charlie在一起。而当Ross坐在飞回纽约的飞机上告诉Joey的时候,Joey虽说小有鬼胎,可是他的表现却让Ross有一种错觉——Joey把自己的幸福放在第一位,于是Ross告诉Joey说:你既忠诚,又无私,而且慷慨……然后Ross表示,他要考虑是否排除Chandler在外而让Joey作为他的"Best Friend"。
如果对这部剧集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Ross和Chandler的关系可非同一般,大学同学、寝室室友、一起搞过很不成功的乐队、一起追女孩……甚至Chandler已经娶了Ross的妹妹Monica,两个人几乎在这部剧集开始之前就已经视对方为自己的"Best Friend"了。而让Joey的地位超过Chandler,这让Joey有了一种飘飘然的不知所措;甚至能让他忘记了告诉Ross自己已经和Rachel将要在一起的最好时机。
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个称喟对于Joey来说是如何的一种荣耀和满足。当然,这部剧集里类似这样对"Best Friend"描绘远远不止如此。有人说,这部剧集是了解美国社会人文的一本教科书,而如果说这本教科书教给我什么的话,里面就有关于"Best Friend"对于美国人的意义。
中国人的观念是多以圆滑中庸为道,所以我们常常会有“相识满天下,知己无半人”的感叹,我们却不会当面地告诉谁,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更不会告诉别的朋友,某某人是我最好的朋友;得罪朋友是有违圆滑原则得不偿失的不理智行为。而在西方文化里,把一个人称为是自己的"Best Friend"意味着给予他最大的信任,也有把握他会给予自己同样的信任;相对中西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可见这样的一个称喟在朋友关系之中是如何的不寻常。
Joey所表现出来的大喜可望以及Ross的语重心长,并且鉴于此之前他们二人与Chandler的关系,"Best Friend"可不仅仅只是一句奉承的话语,也不仅仅只是一种无谓的虚荣。可以说,在西方世界里,把一个人称为是自己的"Best Friend"也许是对一个朋友所能得到最高评价了。
2.老宅男的黯淡生活
宅男,是日本舶来的外来文化,但是又区别于日本原词“御宅族”的本义,属于嫁接产物。一厢情愿的文化同化,给了这个词以全新的含义,并且完全能够从字面上想像出来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的意义。首先说明,在这篇文章里所用到的“宅男”一词,完全引申自其中文含义,与“御宅族”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这个词本身的诞生就属于网络次文化语言,并且是在2005年8月才开始在台湾兴起之后再传进内地,所以关于这个词的详解,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上一搜都会找到许多版本的说法,这里也就不赘述了。简而言之——宅男从字面上解:“宅”就是“家宅”,既做名词意义的“家”解,也做动词意义的“呆着”,所以“宅”就是在家呆着;泛指指不善与他人相处,整天只待在家,生活圈极狭隘的一个群体。
作为一个宅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由己及人,我想应该是这样——慵懒、终日疲惫、自己一个人呆着却常常无所事事、偶尔失眠、经常做梦……最重要的一点是,极度地厌倦社交场合以及交际应酬活动。大部分时间情愿自己一个人呆着,就算无所事事;看许多视觉系的商业电影,却从不进电影院一步,只买DVD回家自己一个人看,因为人多的地方拥护的地方常常会使他感觉到极度的不适;而看视觉系的商业电影只是为了让自己不必闲着想太多的事,让自己感受着电影里热闹熙攘非凡,不至于太过困乏。
看起来多少有点轻度的自闭,兼带有轻度的抑郁。是的,宅男大都是这样练成的。随着“宅”着的时间慢慢延续,所有的症状会慢慢地加深,到我现在的这个阶段,基本上连与他人勾通都有点厌倦和吃力。可是,我们这个群体似乎都是这样活着的,寻找一个特有的方式与外界联系,那样会减缓所有症状最终暴发的力量,只是最终还将暴发出来。因为我还不曾经历,所以我也无从知晓到最后,我们都将如何死去。
前面说着关于"Best Friend"的一切,仅仅只是为了说明,金•凯瑞(Jim Carrey)在这部电影里的角色卡尔•艾伦(Carl Allen)作为一个宅男,“宅”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里去。我们一起来看看卡尔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首先是在DVD店里排着长龙买《300死士》(300)、《变形金刚》(Transformers)等商业视觉电影,然后是不接电话;而在后面我们才知道,打电话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Best Friend",由布莱德利•库珀(Bradley Cooper)饰演的皮特(Peter)。
我为何在前面花了那么长的一个篇幅来说明"Best Friend",为的只是给这里的背景做一个注脚。试想一下在美国的人文背景之下"Best Friend"的含金量,然后再对照着看——假如一个人,在那样的人文背景之下,对于他的"Best Friend"所打来的电话都可以如此漠然,逃避至从来不接听,为的是躲开他对自己的关心以及可能将要牵扯到的社交活动,那么,这个年介不域的老宅男之“宅”,可谓是“深院高宅”了。
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可想见的卡尔的老宅男生活,将会是怎样的一种黯淡无光。连"Best Friend"所受的待遇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也许,也只有作为"Best Friend"的皮特才对卡尔如此不离不弃,换作他人早已经离他而去了。当然,这在卡尔看来并不像是一个"Best Friend"所应该作为的不离不弃,反而是他仅存的那个麻烦。因此他在尽可能地避开他,避无可避的时候,他会编织一些拙劣可笑的借口敷衍他。实在敷衍不过去,卡尔才会十分不情愿地同皮特会面。
情人弃他而去,工作平稳却看不到半点希望或者晋升的可能,生活圈在日益缩小……新电影一部一部地看,生命在这样一天一天消磨殆尽。什么是明天,什么是将来;那些都显得遥不可及,让人连想都懒得去想;如何度过眼前这个漫漫长夜也许才是卡尔每天下班时所考虑的事。
日复一日月复月,转眼已是三年。皮特努力地想让自己即将新婚的爱人接受他的这个连她的名字也没能记住的"Best Friend",但卡尔最终还是搞砸了,他甚至连皮特的订婚仪式也忘记参加。当Best Friend遇上Worst Friend的时候,我们还能期待皮特说什么呢。
皮特终于还是选择了离开。告别这个无可救药的所谓朋友,去寻找属于他的精彩。这个事件成了卡尔宅男生活的一个分水领,他也许是时候想想,该如何走出三年前失恋的阴影,如何继续生活。
3.走出宅男门
说明了"Best Friend"和“宅男”之后,我们再来看电影开始的这一幕,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设置下的这些场景。
告别一种旧有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很艰难的,甚至是疼苦的。一次阴差阳错的讲座培训给了卡尔一个全新的生活态度;而这个讲座对他的要求只有一条,在任何时候,任何人对他提的任何要求,他只能有一个回答——Yse。这个半带有自我强迫式的回答,给卡尔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卡尔曾经拒绝了所有人对他的所有要求,从一个NoMan到一个YesMan的转化,他不得不走出他的“宅男门”回归到了社会。从他所回答的第一个Yes开始,他的脸上所绽放的,才是我们一向所熟悉的那个金•凯瑞标签式的欢笑。
导演佩顿•里德(Peyton Reed)加上金•凯瑞,他们与阳光喜剧少女佐伊•丹斯切尔(Zooey Deschanel)的碰撞,会磨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如果我们还在念念不忘一种旧有的轻率喜剧,那么我们也许就难免失望了。这部电影,更像是佩顿在《分手男女》(The Break-Up)后对文艺喜剧的成功回归。
什么样的喜剧才算得上是经典呢。在我看来,首先它必须是充满快乐的;但它不能只让我们一味地发一种肤浅的欢笑,欢笑之后它还必须带给我们形而上的思考;我从来不反对恶搞式的无厘头,但是无厘头之后,我们还能略有所思若有所得,这才是喜剧的力量。
这部电影给卡尔的整个生活安排了许多精心设计的巧合,从他开始回答Yes的一瞬间开始,他的生活变得不再拘泥而显得洒脱了许多。说真的,我倒不会相信生活中真的会有那么多的巧合在前方等着我们;但是,不相信和愿意相信完全是两种概念。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所相信的是——信念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而生活态度最终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质量。
电影花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描绘卡尔的新生活,从他一开始半强迫式的Yes,到后来他几乎无力摆脱Yes带给他的困惑。我们是否愿意相信都好,观影的过程始终是充满着快乐与欢笑的,这部俯拾皆是笑点的电影无疑能够带给我们近两个小时的欢乐。而欢乐之后我们所将进行的思考,这才是佩顿式文艺喜剧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走出了宅男门的卡尔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所要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然而正是因为前面那些让我们感觉到惘然的无知,才带给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无尽向往。其实我们并不畏惧,因为我们知道,命运的手指总在不经意的所在给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告别旧有的生活模式需要太多的勇气,而卡尔无疑是幸运的。他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走出了只属于他的阴霾,有时候我们总在为前面的蓝图规划着太多的细节和分叉,可是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我们所规划着的种种,而仅仅只是当我们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时一个最简单闪现的光亮,我们的一个选择决定了我们前行的方向。走出宅门,前面有什么我们也许并不知道,可是我们必须先从宅门里走出来,不然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门外边,是怎样的一种五彩缤纷的绚丽,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我们。
4.拥抱阳光去
遇上一个陌生的人,因为卡尔Yes了他的所有要求,所以他遇上了佐伊饰演的角色——永远充满惊喜的哥特少女艾莉森(Allison);因为Yse了布告板上所有的招生简章,所以他学会了开飞机,简单的韩语对话,以及抱着一把吉它弹唱;因为Yse了所有客户的贷款申请,所以他得到了总公司的赞赏而得到了提拔……而由此而延伸下去,几乎每一个剧情都有一个后着在等着我们的主人公卡尔前往挖掘。
Yes。Yes。Yes。所有的这些回答——让他和艾莉森相爱,让他开着飞机飞上了天空,让他用韩语解开了韩国少女的心结,让他用吉它弹唱救了一个想自杀的男人而成了英雄,让他的客户群支持了他为皮特举办的单身派对而重新获得了皮特的友情,甚至是皮特未婚妻的友情……从一个Worst Friend回到到一个Best Friend,卡尔得到了比他自己所预想的要多得多;而他所能做的事,似乎也比他自己所预想的要疯狂得多。
在酒吧里喝整夜的酒,带着宿醉未醒的疯狂去晨跑,一边跑一边给自己和周围的所有一切照相;或者跟身材高大的悍汉打架,为的是给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子争取些莫须有的尊严;或者和自己心爱的女子来一次即兴的旅行,到机场买两张最快起飞的机票然后去一个陌生未知的地方;又或者偷偷地翻过栏杆闯进国家大剧院,带着那个美丽女子站在空无一人的舞台中央,一起唱着那首温情的歌……
卡尔的生命中充满了一种未知即兴的快乐,即使在突然降临的滂沱大雨中,他也会脱下外套遮在艾莉森的头上带着她去一个陌生的农场,深深地吻着对方告诉她——我爱你。没有阴霾,即使乌云密布,即使大雨酣畅;所谓阳光,依旧躲在云角的暗处偷偷地欢笑。
从卡尔走出了他的宅男门开始,阳光其实就在门外,只是他以前从不知道那片温暖而璀璨的光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卡尔似乎已经得到了他所想要的幸福和快乐,而这一切,源于他勇于走出那个旧有的自我;走进那片温暖的光亮里去。
反观现在越来越多的“宅”者,这部电影多少具有了其励志的社会意义。宅门,是不是仅仅只是一个门框加一个门页呢;走出去其实很困难,困难的不是出门买一包烟买一盒方便面,而是走出那个困住自己的心灵的那个无形的门。这是一部轻快风格的励志电影,在我们轻展笑颜的时候,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种良性的思考,对于生活着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可能有的期许,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隐约可见的美好意象。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想到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给第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我在想,海子写这首诗的时候也许是满腹黯淡的悲凉和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然而,这部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影却把这种豁然的开朗进行到了底。
如何走出自己所“宅”着的这扇门,也许,可以从海子所写的这些事,身体力行着开始。
5.老宅男的精神救赎
卡尔以为,是一个"Yes"改变了这一切,其实我们作为旁观者都知道,改变他的并不是Yes,Yes仅仅只是开启了他人生里的另一种人生态度,真正改变他的是这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卡尔和特伦斯•斯坦普(Terence Stamp)饰演创建“Yes讲座”的特伦斯(Terrence Bundley)重逢,证实了我们的猜想。卡尔所奉行的是一以贯之的虔诚,甚至到了迷信;特伦斯给他设定的Yes开启了他的人生里的另一个层面上的精神生活,可是他却再也无力摆脱这种如同精神层面上的快乐。
特伦斯的现身说法才终究把卡尔的精神救赎进行到底——你应该明白如何运用好Yes;开始的时候,你强迫自己对一切事物说Yes,这只是给你给了个头,这是开启你的自我封闭;之后你说Yes,并不是你必须说,而是你知道你心里想要说,真心地想说。
电影在这里颠覆了之前的一切,从学会说Yes到学会说No;只是电影已经没有太多的篇幅来阐释这个论点了。于是它运用了它仅有的一个论据,也是最有力的论据来说明——那就是爱情了。当年那个抛弃卡尔另投他人的爱人回来,请求他留在自己身边;卡尔拒绝。艾莉森怀疑他是否因为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而不得不爱上自己;卡尔必须去重新追求。
在我看来——也许,这个结局仅仅只是一次画蛇添足式的自作多情。这样的一个结局仅仅只是为了讨好观众而铺设的,并不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个恶俗的结局却赋予了卡尔在另一个层次上更彻底的一次救赎——忠于自我的愿望,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自己渴望完成的事业,这要比仅仅只是一句Yes困难得多。从不得已而为之的出宅,到自己的真实意愿。说起来似乎挺简单的一件事,可是真正完成这样的蜕变,并不是我们所能想像到的那么轻松。这意味着对以前那个旧的自我做一次全盘的否决,然后完成了本我的蜕升;这部电影所阐释的,竟然成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对于本我、自我、超我定义的最终解读。
电影给了卡尔一个最表象化的结局——他终于得到了他真正渴望的那种幸福。朋友;爱人;事业。在我看来,所有的这些具象化的种种,都不如他在精神世界里所获得的抽象化的救赎;属于他的自我救赎。
走出宅男门,拥抱阳光去;从本我的否定到自我的定义,最终到超我的彻底认同;从违背意愿的勉强为之,到真心实意地迷恋阳光下的温暖。卡尔完成了他在精神上的最后救赎——当我们开始自动自觉自发地迷恋那个更绚烂的世界,我们已经无法再停下脚步来,安安静静地坐着,独自糜烂。
2009-04-11;己丑牛年戊辰三月丙戌十六;蒙恬诞;外婆生日。凌晨4:07。
--------------------------------------------------------------------------------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Yes Man》
■译名:《好好先生》
■导演:佩顿•里德(Peyton Reed)
■原著:丹尼•华莱士(Danny Wallace)
■编剧:Andrew Mogel、Jarrad Paul、尼古拉斯•斯托勒(Nicholas Stoller)
■主演:金•凯瑞(Jim Carrey)、佐伊•丹斯切尔(Zooey Deschanel)
■类型:爱情、喜剧
■片长:104 min
■产地:美国、澳大利亚
■语言:英语、韩语、爱沙尼亚语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数字化影院系统、SDDS
■摄影机: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D-Cinema、35 mm
■制作成本:$70,000,000
■制作公司:Heyday Films
■发行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首映日期:2008年12月9日(英国)
图文版——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9384038521/
{end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