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D
  • 1
第九突击队

第九突击队

主演:
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Artur Smolyaninov,阿雷克西·查多夫,康斯坦丁·克留科夫
备注:
更新1
类型:
剧情片 剧情,历史,战争
导演:
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
年代:
2005
地区:
俄罗斯/芬兰/其他
更新:
2024-03-14 11:28
简介: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1987年到1989年期间,阿富汗战场异常惨烈。由于穆斯林的强烈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兵折将,死伤无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六名新兵应征入伍,以协助前线战斗。他们接受严苛的魔鬼训练,进行各种特种培训。1987年末,.....详细
相关剧情片
第九突击队剧情简介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1987年到1989年期间,阿富汗战场异常惨烈。由于穆斯林的强烈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兵折将,死伤无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六名新兵应征入伍,以协助前线战斗。他们接受严苛的魔鬼训练,进行各种特种培训。1987年末,这支奇兵组成“第九突击队”前往阿富汗,受命占据3234高地,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第九突击队保护苏军大部队安全通过,而自己却弹尽粮绝。血腥而残酷的战场上,他们视死如归的身影显得异常悲壮。
第九突击队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影片《第九连》是2005年俄罗斯电影、文化乃至国家的大事之一。影片不仅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2005年俄罗斯电影票房的冠军(2500万美元,在10大票房排行榜中胜过所有其他外国影片,名列第一),也在2005年度俄罗斯电影科学院“金鹰奖”、“尼卡奖”和报刊评论“金羊奖”三个大奖中均获最佳影片和其他奖项。影片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还因该片票房上的成功被《人物》杂志评选为“2005年度人物”。苏联英雄,当年345独立近卫空降兵团团长,上将瓦列里·瓦斯特洛京亲自为其颁奖。更重要的是,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摄制组主创人员及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和主管文化和电影的什维德科依、莫斯科电影制片厂集团公司总经理沙赫纳扎罗夫以及阿富汗战争中的几位老兵请到自己的官邸,一起观看影片。普京对影片作出肯定评价:“非常成功的影片”、“一切如在生活之中”。夸奖演员的表演:“非常有才气,因此很深入人心。”“我不怕用大风格和优秀的传统表现俄罗斯军队,这里既有性格,又有自我牺牲精神,而且很有观赏效果,应该给予肯定。”虽然“这里没有广阔的战斗场面,但就偏重心理描写而言,影片非常有力,是一部真正表现战争和人的极其严肃的作品。这些人在这场战争的极端条件下表现得令人尊重。”

影片描写阿富汗战争中的事件,以苏联驻阿富汗345空降兵团第九连的真实事件为基础,表现了苏联士兵面对敌人的勇敢和牺牲精神。据说,第九连是阿富汗战争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空降支队,曾被称为“惩戒连”,因为进入这个连的基本上是问题青年。然而,这个连在阿富汗战争中却是出英雄最多的一个连队。作者借用“第九连”作为片名显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不过,影片中的主人公并非像第九连中的问题小青年。作为电影创作基础的空降兵第九连的真实事件也不是影片所描写的那样。真实事件是第九连在“干线”战役中,坚守3234高地时并没有被忘记,只是经过残酷激烈的战斗,在援兵到来时大部分战士已经受伤,还有几人牺牲。这样看来,影片结尾的处理无疑是导演的艺术加工。导演公开说过,这部影片不是纪录片,所以不能用纪录片的原则来要求它。

对于为什么选择阿富汗战争作为影片叙事,导演明确表示:第一,他想拍一部大风格的影片,而且是描写战争的影片,因为战争依然是当今世界流行大片的主要题材之一。第二,他想要表现只有年轻人才容易产生的兄弟情谊和集体精神,而这些东西正好体现在军队之中。邦达尔丘克不止一次地谈道:18至20岁这个年龄段对年轻人来说是最容易盲目冒进,也是最富激情的时段。“这时的年轻人身上有着一些普遍的生活原则和潜在理想,那就是战友爱、兄弟情、集体感。而战争最能体现这些神圣而纯洁的概念”。尤其是在当时少先队和共青团的教育下,这些概念在部队尤显重要。所以说“这个年龄段对国家机器来说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他自己18岁时曾在骑兵连当过信号兵,有过同样的感受。正是出于对自己青春时代的回忆,作者决定拍摄此片,以向今天的年轻人讲述当时他们所经历的“那个理想的、英勇的,只有青年人才可能有的世界”。可以说,《第九连》是一部“讲述爱,讲述同志情,兄弟义”的影片,“是我献给我们一代人和18岁的我的一首歌,因为我在那样的幻觉中生活过,而且在那样的幻觉世界感到非常惬意”。

取阿富汗战争作为叙事,也是对战争的批判。众所周知,长达十年之久的阿富汗战争,对于苏联,对于俄罗斯来说,如同越战对于美国,是其历史上难堪而痛苦的一页。普京总统看完电影后说道:“这是我国和我国人民生活中的悲剧事件。”在那个战场上,苏联士兵伤亡不少。他们不仅成为牺牲者,被杀、被俘、或者残废。他们也变成杀人者,残酷对待阿富汗平民。对于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后,曾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这场战争是必要的,它是“克里姆林宫的老头子们对民族利益的考虑”,尤其从今天的世界格局和地缘政治来看。另一种意见认为:这场战争是错误的,它是对阿富汗的侵略,对阿富汗人民的犯罪。尤其是后一种观点被大多数人认可,也在苏联解体后的文艺作品中得到一定表现。1990年代初,曾出现过几部再现阿富汗战争实况,揭示苏军在阿富汗战场失败的影片。这些影片大都通过战争的参加者在现实生活和在战场上的遭遇对战争本身、对战争的发起者进行质疑和批判。导演尼基塔·加古诺夫拍摄的影片《腿》(1991),通过在阿富汗参战的两个朋友的悲剧命运:一个战死,一个负伤截掉一条腿,对战争的发起者提出质问。影片中的一场戏,主人公的哥哥看望弟弟归来,在火车上用头撞车厢,痛骂那些使弟弟失去腿的人,那些发起战争的人。弗拉吉米尔·鲍尔特科导演的《阿富汗创伤》(1991),描写发生在战争后期的事件。新到邦杜拉少校的空降兵分队体验生活的上尉斯捷克洛夫在阿富汗真正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别看士兵们白天喝酒闲聊,晚上却全都抱着枪睡觉。他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因为缺乏经验过早暴露,身受重伤。邦杜拉少校在袭击抵抗分子隐蔽的村子时也被打死。别克马姆别托夫的《白沙瓦的华尔兹》(1994),运用纪录电影的手法,通过美国记者到监狱的采访,表现了一批俄罗斯战俘在白沙瓦监狱的暴乱,他们在绝望状态下的性格变异和心理扭曲。在逃跑不能,求助无门,回到祖国亲人身边的愿望彻底破灭后,面临死亡,完全失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他们喜怒无常,失去理智,相互仇恨,直到死去为止。这些影片情节内容不同,环境氛围各异,但是人物命运全都一样,都是悲剧结局。导演的立场也极为明显,揭示和批判战争的投机者和发起者。由于这些影片当时很少公开放映,所以很难与多数观众见面。

邦达尔丘克的影片同样是对战争的反思和批判,同样表现这场战争的悲剧结局。尽管影片没有对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进展状况给予具体交代,只是择取了几个新兵从入伍到牺牲在战场上的一个断切面进行叙事,但影片结尾叙述中的“两年之后我们为之战斗的国家消失了,戴着不复存在的超级大国的奖章也不再时髦了”,片中大尉在军事课上讲的“无论什么时候谁都不可能战胜阿富汗”,还有邦达尔丘克本人说的“我们这一代人全被忘记了”明显是对这场战争的否定。只是邦达尔丘克在对这场战争进行反思批判的同时,与以上影片不同的是,还表现了小伙子们历经战争成长为男子汉的过程,表现了苏联士兵在战争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和他们面对敌人的勇敢精神,这算是影片的另一个主题吧。

影片从一批刚满18岁的孩子应征入伍开始,通过在集训点接受基本战术训练,到奔赴阿富汗直至牺牲在战场为止,再现了这一代军人的悲剧命运。作者在对剧中人的描写,无论是接受训练,还是与敌交锋,更多注入了勇敢精神、战友情谊和兄弟之爱。导演不止一次地说过,他要表现的是年轻士兵们处在生死边缘时所表现的背叛和勇敢、男人的友谊这些永恒主题,而且希望通过影片“传达出主要的东西——那个时代的心理状态”。也许正是这种早先存在过,后来逐渐消失的,人们期待恢复的精神斗志和战友情怀,使得影片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青春少年的认可,有人甚至认为这是第一部表现阿富汗战争的真正值得观看的影片。只可惜,这些已经成为男子汉的青年人为了那场无谓的战争全都牺牲在了阿富汗的战场上。不过他们在服役期间克服个人惶恐,战胜脆弱,表现战友情和同志爱的精神和行为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深深打动了他们。

影片对战争的批判表现在坚守高地的这些小伙子大多数都牺牲了,只有一人幸免。这些具有勇敢精神和战友情谊的小伙子们之所以牺牲,是他们陷入了这个没完没了的战争泥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阿富汗战争对苏联军队来说确实是一个踩进去拔不出的泥潭。据俄罗斯报纸公布,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共牺牲15000多人。也正因为如此,片中坚守3234高地的小伙子们在残酷激烈的战斗中始终联系不到基地,等不到援兵到来,因为那时接到撤军命令的部队正在急切撤军。而这个急切正好体现了苏联军队想离开这个战争泥潭,想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的心理。

影片一开始,冷光低调拍摄的送行一场戏,雨中几个主人公同家人亲友依依不舍地告别已经为这场战争,或者说为小伙子们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影片的后半部分,小伙子们在阿富汗战场的生活和战斗正好验证了这场战争的悲剧结局。可以说,影片在叙事上对苏联军队在阿富汗所处的战争泥潭做了很好再现。首先是小伙子们到阿富汗后在机场看到的第一幕惨景。影片中刚刚降落在喀布尔机场的新兵在与回国即将复员的老兵挥手告别,看着他们的飞机起飞,从心里祝贺他们很快可以到家时,突然飞机中弹,坠落爆炸,机上人、物全毁。这一惨景使刚刚踏上阿富汗土地的新兵们已经感受到战争的可怕,也揭示了苏军在阿富汗的困境。尽管机场上配置了战斗机、直升机、高射炮、工兵和排雷用的警犬,设置了各种各样严加防护的措施,还是无法阻挡阿富汗人的突然袭击。

接下来的几个重要情节段落同样是对战争险恶环境的再现。阿富汗地处山区,险峻的山势对他们自己是天然屏障,对外来者则是泥潭和陷阱。片中新兵们所经和所到之处无不是深涧高山。而敌人的突然袭击也让你防不胜防,只能穷于应付。这也是苏联士兵称当地抗击者为“幽灵”的主要原因。他在背后打你,你却难以找到他。影片中车队遭袭,准尉霍霍尔带领柳特等人追击突然消失的“幽灵”到地洞时,使人不禁想起越战中越南人在竹林挖的陷阱。画家乔康达跟阿富汗男子进村拿火柴所走的崎岖山路不禁使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说不定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会跳出一个幽灵对你下手,或者对你放黑枪,而你连躲藏逃跑的地方都没有。尤其是斯塔斯的死,面对小孩他没有也不用提防,但一转身却被小孩用枪打死。斯塔斯牺牲的场景,背景上阿富汗村舍在苏联“冰雹”炮弹的轰炸中成为一片火海,前景上斯塔斯在绝望痛哭的柳特和沃罗别依怀里抽搐、呻吟,最终闭上了眼睛,尽管沃罗别依使劲用手指撑着他的眼皮不让合上。这场戏不仅展示了苏联军队所处的泥潭,还揭示了战争给双方带来的苦难和心理压力。直至最后一场戏,黎明时分乔康达拿着画夹刚刚来到山崖边上,便被不声不响悄悄靠近的“幽灵”杀害,随之展开的残酷而血腥的厮杀搏斗,直至全连人员全部牺牲,都是对战争险恶环境的再现。

正是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才突出了士兵们的英勇精神和兄弟情谊。前边已经说过,影片之所以引起观众的喜爱,原因是导演在反思这场战争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了战士们的勇敢精神,表现了战士们之间的同志情,战友爱,表现了他们在战争的极端条件下从一个小伙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过程。那么导演是怎样表现这些东西,又怎么以此打动观众呢?

影片从新兵们应征入伍,接受培训,奔赴阿富汗直至牺牲在战场上,层层递进地表现了这些小伙子们在部队的成长转变和最终表现出的勇敢精神,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士兵形象,也再现了这一代军人的团结精神。

影片在构架上由战前的新兵集训,战场上的实际交火两大块组成。线性结构的情节,看起来是对他们入伍后的日常生活的记述,但却充满了尖锐和刺激。新兵训练仿佛是炼狱,在脑子受过震伤,性格单一而固执的准尉德加洛近似于惩罚的严酷训练下,他们承受了令人难以承受的体能训练:负重爬山、涉水长跑、翻墙过桥和军事技能培训:射击、搏斗、战壕隐蔽、匍匐前进等。阿富汗的战场则是真正的地狱。小伙子们同敌人开始是枪对枪的实弹交锋,子弹从耳边飞过,在钢盔上留下划痕。后来是面对面的厮杀搏斗,直到一个个牺牲,再现了战争的肮脏残忍和小伙子们的勇敢顽强。

人物塑造上也有独到之处。剧中人似乎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每个人有自己的职能、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民族属性。片中七个性格和人生迥异的小伙子(胆小懦弱的沃罗别依、爱进行哲学思考的画家乔康达、爱说俏皮话的丘贡、保育院长大的柳特、诚实文静的斯塔斯)朴实而狡猾、多情而复杂、充满崇高精神却又脚踏实地,他们在战争中成为亲密的战友,加上培训他们的准尉德加洛,还有同他们一起战斗的霍霍尔构成了影片的集体群像,也构成了那一代军人的集合形象。

沃罗别依入伍前是圣彼得堡师范大学的哲学老师,有着心爱的姑娘。因为体质较差,性格懦弱,在新兵训练点两次昏倒,遭受的痛苦和白眼比谁都多。他曾想留在国内,但看到同志们的眼神,又自动放弃想法。在战场上尽管也有些害怕,但最终引爆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表现出勇敢精神。柳特在保育院长大,又有较强的自主性,且从不饶人。他虽然看不起沃罗别依的懦弱,却也在处处帮助他。他苦口婆心地劝说沃罗别依找白雪公主做爱,看起来是在怂恿,实际是想消除他的懦弱,增强他的胆量。之所以在全连人都牺牲的情况下,柳特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中不乏有在机场老乡送给他的护身符的作用,更多的是他有指挥战斗和善于打仗的能力。军事训练时他出主意率第二分队打败第一分队就是明显的例证。丘贡虽然爱说俏皮话,处处欺负沃罗别依,有时也遭到同伴们的讨厌,但在与敌斗争中表现了极度的勇敢和不怕死的精神。其他几个小伙子也一样,平时互相打架谩骂,挖苦讽刺,关键时候都能挺身而出,面对敌人一致表现了英勇顽强、一拼到底的精神。有一篇评论写道:“影片不是讲我们国家输了战争,而是讲述这些小伙子赢了自己的战争。这个战争在每个男人之中进行。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作出决定,什么是爱,什么是叛变,什么是同志情,什么是功绩。”这些孩子们做到了,他们在战斗中保持了友情,在战场上建立了功绩,他们没有失掉阵地。尽管只剩下柳特一人活着,但是“我们坚守住了阵地,车队可以通过”是他们集体的功绩。

影片中的老兵也表现得非同寻常。新兵训练点的准尉以极近苛刻的态度严格训练新兵,对他们拳打脚踢,大喊大叫,要“用自己的双手将他们变成人”,唯一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学会杀敌,学会保护自己,在真正的战场上能随机应变,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在残酷的战斗和极端环境中学会生存本领。他的歇斯底里似乎也能被人理解,因为他曾经指挥的一次战斗,整整一个排牺牲,唯有他一人活了下来。对牺牲者的歉疚,对敌人的仇恨,他多次写申请,要求重返阿富汗,却一次次遭到拒绝,心理创痛可想而知。

导演邦达尔丘克本人扮演的霍霍尔一角虽然对新兵比较严厉,动不动就训斥他们,但却处处关照他们,给他们传授经验。尤其是对牺牲的战友的怀念,透出他粗中有细的情感。还有卫生员库尔巴什,自己奄奄一息,却还在给断了腿的战士以精神上的安慰。还有柳特的老乡,自愿把护身符送给柳特。正是这些人的相互关心,才建立了兄弟般的战斗情谊。也正是他们的这种情感和他们身上体现的勇敢精神和牺牲精神打动并赢得了观众。

《第九连》赢得观众的另一个原因是极具引力的视觉效果。用高清摄影机拍摄的影像,在英国PINEWOOD制片厂录制的声音赋予影片极佳的视觉效果,画面清晰,声音逼真。而按好莱坞模式:规模、情绪、旋律构成的叙述策略,通过蒙太奇和特技摄影制造的特殊效果更使影片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极强的观赏性。训练基地的场景无不突出立体感。阿富汗的地域更显出地方色彩。片中,蓝天白云呈献出高原的天高云淡;迷雾笼罩的山顶与山体形成鲜明的层次感;空镜头映出的险峻群山和纵横沟壑、干旱沙漠和干燥空气以及石头山顶突出阿富汗的地理特征:高山、高原、沙漠。阿富汗机场,花了45万美元拍摄的机场飞机爆炸一场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机毁人亡、油桶爆炸、机场乱作一团的惨景历历在目;车队的汽车被炸坏、坦克被炸瘫,坦克盖被炸飞的场面,以及最后战斗中被炸泥土形成的尘雾遮挡住整个阵地的场景无不揭示出战争的血腥、残酷荒谬和不可预测,以及战士们所面临的悲剧结局。

片中战士们开赴阿富汗前夜,在仓库与营地见到的唯一女性“白雪公主”会面的一场戏,在男孩子干完“男人们的事”后,将赤身裸体的“白雪公主”拉到人群之中,在画家乔康达一声“美人鱼,永远纯洁的妓女,女神……”的呼唤下,在朦胧的色彩和雄浑而渲染情绪的音乐中,摄影师以全景俯拍的视角拍摄的士兵们一齐跪倒在她脚下齐声应和的场景,如同一个仪式,不仅是对男孩长大成人的认同,还是对白雪公主的膜拜。因为“白雪公主”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士兵。而片中“白雪公主”的形象几乎得到评论家的一致认同。

一位评论家写道:“《第九连》没有虚构。这里的一切都是恰当合适的,一切东西——笑声和恐惧,喊叫和低语、愚蠢和绝望、死亡和生活都合乎比例。这里有老生常谈,但是没有投机和过分。”“影片是诚实的,不是指诚实地纪录真实事件,而是一部诚实的艺术作品。”不少批评家将其与著名影片《野战排》、《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甚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进行比较,更是肯定该影片。

《第九连》是俄罗斯著名电影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战争与和平》、《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的儿子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的导演处女作。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生于1967年,服役期间在骑兵团当信号兵。1991年于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从事广告制作,并参与电影电视演出。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广告人、著名演员,还是电视台节目的主持人,2003年曾获电视奖。现是俄罗斯影坛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