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27集
  • 第28集
  • 第29集
  • 第30集
  • 第31集
  • 第32集
  • 第33集
  • 第34集
  • 第35集
  • 第36集
  • 第37集
  • 第38集
  • 第39集
  • 第40集
  • 第41集
  • 第42集
  • 第43集
  • 第44集
  • 第45集
  • 第46集
  • 第47集
  • 第48集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27集
  • 第28集
  • 第29集
  • 第30集
  • 第31集
  • 第32集
  • 第33集
  • 第34集
  • 第35集
  • 第36集
  • 第37集
  • 第38集
  • 第39集
  • 第40集
  • 第41集
  • 第42集
  • 第43集
  • 第44集
  • 第45集
  • 第46集
  • 第47集
  • 第48集
少帅

少帅

主演:
文章,李雪健,宋佳,张歆怡
备注:
第48集
类型:
微电影 剧情,传记,历史
导演:
张黎
年代:
2016
地区:
内地
更新:
2024-03-01 10:06
简介:
传奇人物张学良的人生自传,娓娓道出这位沧桑老人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张学良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幼年丧母,是大军阀张作霖最钟爱的长子。这位顶着父亲光环的风流公子,自进入父亲创办的陆军军校起,便踏上了一条戎马之路:从最初带兵打仗到几经战争的洗礼,遭受过挚友郭松龄举兵反奉的.....详细
相关微电影
少帅剧情简介
传奇人物张学良的人生自传,娓娓道出这位沧桑老人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张学良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幼年丧母,是大军阀张作霖最钟爱的长子。这位顶着父亲光环的风流公子,自进入父亲创办的陆军军校起,便踏上了一条戎马之路:从最初带兵打仗到几经战争的洗礼,遭受过挚友郭松龄举兵反奉的打击,忍受着父亲被日本人谋杀的家仇国耻;最终担负起身上的家国重任,成长为东北三省的领导者。张学良一生风流倜傥,却情归两位奇女子,与原配凤至、挚爱赵四相伴一生。他吸毒成瘾,最终靠外国医生打戒毒。他有颗赤子之心,为了中国的统一,实行“东北易帜”,对蒋介石绝对服从;但也因此,在九一八事变中,让日本人占领了沈阳。终于,他在三十六岁那年与杨虎城将军策划了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促成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而他自己却因此被软禁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少帅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这两天集中看了《少帅》,一个争议演员演了一个争议人物,确实很有一些娱乐话题。不过,我看它倒不是因为演员,而是因为导演张黎。张黎拍过很多知名历史剧。比如,《走向共和》拍的是晚清的危局与改革;《人间正道是沧桑》,拍的国共的合作与纷争。可以说,这两部历史剧,是现今最丰富,最耐人寻味近代史版本。而今,我把《少帅》看成他近代史的第三部,讲的是军阀的飞扬与苦撑。
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电视剧主题的设置重点,并没放在九一八和西安事变上。九一八可以看成前事的宿命,西安事变更是草草收场,无心和正史发生冲突。电视剧的重点,反而放在张作霖与张学良这两代军阀的父子关系上,并由此演化出张学良与郭松龄的师生情谊,以及张学良与杨宇霆的主臣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导演其实很巧妙地把历史剧转化为家庭剧,运用子承父业这个百试不烂的设置,写出了一个历史家族的喜怒哀乐。这布置像极了科波拉的《教父》和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的混合版。它们的主题都是,一个深深爱戴父亲的儿子,决心把父亲的事业继续下去,为此扭曲自己竭尽全力。一个无心权力的人,不得不坐上权力的宝座,为自己的宿命无望挣扎。
说到张学良,不能不提到张作霖。张学良的肉体生命是父亲给的,他的政治生命也是父亲给的。在传统历史形象中,张作霖是马匪出身,“妈了个巴子的”不离口。电视剧也反映了这个形象,不过更突出了他心思如发、善于周旋的政治本色。在剧中,张作霖说:“什么是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能应对就不易。懂全了不可能,打那是土匪。”这浓缩了他的政治哲学。虽是土匪出身,却精通人情世故,知道政治的本质。在和冯德麟竞争东北王的过程中,他没有一触即跳、用武力解决,而是外交结北京政府,内以金钱、情谊安抚。同样对汤玉麟的分裂图谋,他当机立断解决兵权,事后又择机多加安抚。最终他兵不血刃解决了东北王的归属,避免内讧带来的实力损耗,也强化了集团内部凝聚力。这是他比关外军阀的高明之处,关外天天是府院之争、直皖大战,他是团结弟兄攒实力、谋发展,借助关外这个天然的避风港,实力安能不逐渐强大起来。
同样在内政上,张作霖也多有建树。他重用王永江整理财政金融。东三省的收入从每年亏损二千万两,扭转到每年收益三千万两。这为奉系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是奉系出关逐鹿中原的最大本钱,可以说王永江是奉系的最大功臣。军事更是张作霖的重头戏。他依靠他的绿林兄弟打下江山,又重用各色军校生整顿训练部队。张作霖说,东北军里有三种势力,一种是老派,和他一起起家弟兄们,对他忠心不二、生死与共,代表是张作相;一种是洋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见多识广、通晓现代军事,代表是杨宇霆;一种是土派,陆军军官学堂毕业,从基层干起和士兵同吃一锅饭的,代表是郭松龄。他们各有各的优势,老派是忠,洋派是新,土派是能。张作霖要做的,是三派都要用,又不能对一派过于亲近,而是既重用又牵制,把三者拧成一股绳,让他们完全为己所用。此等既是政治心术,又是推心之言。细细想来,近代史上哪一个政治团体,何尝不都是如此情形。最后脱颖而出的不是能力最突出的,而是最善于整合各派势力,能够为所有人接受拥戴的。
张作霖正是用此等手段,将势力扩张到整个北方,成为北洋最后一位大元帅。但胜者败之因。也正是如此,在势力膨胀到顶点后,奉系也快速衰败。因为奉系的强盛,并非其军事实力足够强大,而是张纵横捭阖的政治外交技巧,加上能人王永江积累的财政储蓄。等前者捉襟见肘,后者又逐步耗尽,张作霖的政治结局只能黯然落幕。同样是张作霖命门的,还有他和日本人的关系。在剧中,杨宇霆打了个很生动的比喻,一个人向银行借钱,如果只借一元、两元,银行是他的老板,但是他一下子借了一亿元,这样他反而成了银行的老板。银行怕他倒闭,就不能还钱了。于是,他以此为借口不断向银行借钱,借了几十亿几百亿。为了表示信用,他也会有抵押。借钱的人就是张作霖,银行就是日本人,抵押品从东北扩大到华北。起家之初,为了壮大自己,他必须向日本“借钱”。为了向日本“借”更多,他要保证自己更加强大,描绘的蓝图从东北到整个北方乃至全中国。但是等到张过度膨胀开始节节败退。日本人就开始担心他们的“借款”,要求张尽快兑现承诺的利益输送。可是,张作霖依旧用他的江湖手段,打哈哈拖着不办。日本人骂他没有契约精神。国家主权当然不是生意。但日本人也不是只会动口的生意人。他们策划了暗杀,张作霖命丧皇姑屯。张作霖的死,也意味着军阀时代的终结。在军阀时代,依靠外国援助,可以强化军事实力,割据一方领土,左右中国政局。现在,那样的时代逐步逝去。
说完了老张,再说小张。张作霖是天生的政治家,张学良却原是无心政治的年轻人。他有年轻人的共性、有活力、有理想、易冲动;也有公子哥的特征,爱美酒、爱女人、爱party。他有他的烦恼,那个庞大家族的一切他都得适应。看到那个刚刚死去亲妈的小孩,来到奉天陌生豪华的大院里,得新认一帮年轻又陌生的妈妈们,我能感到那种尴尬、别扭和无措。在那个热闹繁华的地方,没妈的孩子内心如此悲凉。在这个基础上,电视剧把他和表嫂的不伦之恋,演绎成一种内心取暖的恋母情节,是由一番戏剧的合理性。他有他的愤怒,婚姻这个终生大事,竟由父亲专断决定,作为一种政治报答,让他娶大自己三四岁的女人。他一度想悄悄逃离这个家,买了船票去美国去读医学,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如果真的成功了,也许人生就完全改写了。可是在检票口,他被拦了下来。前来的杨宇霆告诉他,他是张作霖的儿子,所以父亲不同意,他永远也离不开奉天。杨说:“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别人的庇荫之下,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在咱们这个父权的传统里,儿子天生就对父亲的全是充满渺视和贬抑。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父亲,我奉天参谋长,有必要对你这个一身奶味的青年说这种语重心长的话么?”杨宇霆虽然理解张对父亲的不满,但他也代表着张的父亲,某种意义上也成了父亲的化身。这个象征,可以看成电视剧后面张杨冲突的伏笔。
强硬、固执、粗暴,如果父亲给张学良的只是这种形象,他就是五四时典型的反封建家长的革命青年。不过,父亲还有另外的形象,亲情、信任、期望。谆谆教导和精心培养,成了父亲向儿子表达亲情的方式。父亲手中庞大的家业,也激发了张学良的责任感。父亲原指望他读书上学做文官。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他决心进入东北讲武堂。在军校,他遇到了自己的老师——郭松龄。在张学良眼中,郭松龄有才干、有理想、有道德。他的新思想深深吸引了张学良。他们在军校成了好师生,在军队里成了好搭档。在他们一起整顿军队、革新军事。张学良也获得自己的军队基础——奉系第三军团。某种意义上,郭松龄成了张学良另一个意义上的父亲,思想上更为高尚,情感上更为深厚的父亲。在郭松龄看来,拥有新思想却在旧军队不得志的他,遇到了他原本看不上的执绔子弟,却成就了一段奇缘,就像管仲遇到了齐小白。郭有了一展才智的机会,也拥有了更大的抱负或野心。特别是在他战功赫赫却赏赐不公的情况下,他打着拥戴小张的旗帜反叛老张。自己情深父子的老师,却要反对自己敬爱的生父,而且是打着拥护自己的名义,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刺激。他夹在两者之间痛不欲生,最终还是选择了生父,自己权力的真正支柱。他率领军队在巨流河与老师对峙,让打着自己旗号的老师落荒而逃。郭松龄最终被捕惨死,他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弑父。在精神的幻灭与挫败感中,他选择花花公子式的方式麻醉,女人和吗啡。
离开了精神上的父亲,他还有真正的父亲。张作霖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他、教导他、培养他,为儿子能真正执掌自己身后的权力竭心尽力。在父亲身边,他得到了一丝安慰和感动。有意思的是,和父亲关系的改善,也方便他改善与正妻的关系。他开始慢慢尊重和喜欢这个知书达理、精明能干的太太。从常规预期看,父亲的生命还有很长一段时光,他可以在父亲庇护下享受高级军官的潇洒生活。这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康复。然而,皇姑屯事件发生了,他失去了父亲。那个父亲,虽然有时粗暴固执,但能给足够支持和援助。他可以躲在父亲背后,不立即面对政治风雨。现如今,他只能依靠自己,扛起东北军政重任。这时,他只有二十八岁。二十八岁的年龄,你让一个富二代立刻全权掌管父亲的上市公司,在现在的我们看来都是很难的事情。何况是当时要接管东三省这个庞大的基业。这么看,接不上班倒是正常的事情,然而惊奇的是张学良反而接上了班。当然有老臣们的一片忠心,但也要看到军阀子承父业的只此一家。从这个角度看,张学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他是军阀后代中的佼佼者。他把奉系乃至自己的政治生命延长了7年。
不过,具有讽刺和悲剧意味的是,他仅仅是表面上接上了班。他没有力量和日本对抗,也没有手腕和日本周旋。老臣们服从他,仅仅是因为他是张作霖的儿子。这一点在杨宇霆身上表现得很明显。他一心要像辅佐老张一样的辅佐小张,却轻蔑地把他称为孩子,嫌弃他懒散的公子做派,嘲笑他离不开吗啡。他把他急于东北易帜的心态,说成小孩急于证明自己的冲动。他在剧中说:“老帅不在了,东北的情况呢,叫满局残棋余劫子,这孩子刚上台就不知轻重,和日本人在易帜改棋问题上打劫,对日外交搞了几个月了,杀得昏天黑地的,劫子还是劫子,这事完全可以由我来办的,线钓得长长的,事办得缓缓的,早早晚晚我都能赢他日本人,无奈啊,这孩子太想证明自己可堪大用了。上台的当天就急着办,完全把我给避开了。我杨宇霆伤心啊,那你又能怎么办啊,孩子就是孩子!”这态度从他的角度无疑是忠言逆耳。不过,张学良正处虚弱无助状态,渴望做大事证明自己。杨宇霆无疑是公然藐视,加上郭松龄在时的旧怨。在忍无可忍状态下,他下令枪杀了杨、常。张学良借助杀人立了威,但是也让老臣们噤若寒蝉。杨宇霆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父亲,喜欢教导、自恃权威、爱摆架子,可以看成张心中负面父亲形象。杨宇霆代表的负面父亲形象,与郭松龄代表的正面父亲形象,两者合起来正是生父张作霖的丰富形象。然而生父死了,郭也死了,张也通过杀杨完成另一类弑父。电视剧就讲完三类父亲的故事,从戏剧结构上进入尾声。
他心中的父亲全死了,身边的老臣也不敢多言。他真正孤立无援了,只能摆弄自己纸糊的部队。在中东路事件中,奉军遭受惨败;在九一八事变中,奉军不敢抵抗。从某个角度,九一八是张学良政治的宿命,是他急切政治的必然结果。杨宇霆说的没错,年轻的他太急于证明自己了。他急于和日本对抗,改旗易帜,诛杀重臣,急于出关,左右局势,甚至还听信中央,攻打苏联。结果他扩大了自己的敌人,却没有增强自己的力量。当日本恼羞成怒,真正开始出动武力时,他却没有可以真正依靠的力量了。他期望中支持他的南京政府,也不过隔岸观火、虎视眈眈。九一八对他是个两难选择,是伸头瓦碎,还是忍辱偷生。他突然又恢复了军阀本色,选择保存实力甘受骂名。不过这仅仅是保全了6年。1936年,他又遇到同样的困境。前有战力惊人的ZG,后有虎视眈眈的中央军。结果他又超出想象力的发动西安事变,也顺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我觉得,剧中的张学良虽然有军阀的父亲,也能做出些军阀的手段。但在内心深处却不愿是一个军阀,这只是他勉为其难的一个责任。他时刻都想逃避,年轻时想离家赴美学医,从军时用酒精女人麻醉自己,随蒋回南京不也是逃避呢?他抛弃了自己的军队,可以心安理得做个怡然自乐的自己。软禁对剧中的他,何尝不是一个解脱。只是他会后悔么,后悔那段从检票口被截开始分叉开来的路。他应该主动进入讲武堂从军么,他真的需要扛起父亲留给他的基业么。从1917年年到1936年,仅仅20年的时间,他是证明了自己,还是否定了自己?他说过,我的事情到36岁,然后就没有了。他可以用后半生时间,好好思考自己的生命。
这部剧很有意思的是,剧中的每个人都在对张学良评价,这些评价出于各自的立场,但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张,实质上是导演声音的代言人,成了张学良评价的多重奏。下面选择一些典型:
这一位东北的继承人,有一股冲动和任性,他自己都很难控制,奉系内部有新派和旧派之分,其中新派里又有士官派和陆大派之分,郭松林事件后,陆大派集体受挫。他们依附于张学良之下,充满了对士官派首领杨宇霆的集体仇恨,张作霖死后,陆大派咸鱼翻身,反而是士官派的杨宇霆变得举步维艰,但由于初登舞台的张学良要实行易帜更化,遭到我国阻击之后,权威顿失,怀疑声四起,虽然奉天的军权掌握在张学良手上。但权贵中的要员几乎都重聚在杨宇霆身边。张学良已经感觉到他的权威正在流失,却又只能问计他并不喜欢的杨宇霆,他无法面对如此复杂的危急局面。他变得容易急躁而冲动——————菊池武夫
这孩子刚上台就不知轻重,和日本人在易帜改棋问题上打劫,对日外交搞了几个月了,杀得昏天黑地的,劫子还是劫子,这事完全可以由我来办的,线钓得长长的,事办得缓缓的,早早晚晚我都能赢他日本人,无奈啊,这孩子太想证明自己可堪大用了。上台的当天就急着办,完全把我给避开了。我杨宇霆伤心啊,那你又能怎么办啊,孩子就是孩子!——————杨宇霆
那二十郎当岁的年轻人是上将,我也是上将,到底是谁领导谁啊——————蒋介石
张这个人属于新时代,花花公子,未经危难,摔一跤也不完全是坏事。——————蒋介石的幕僚
我们弄清所有人,都要弄清他的出身、他的学历,他的经历,他的故事,否则将无从谈起——————宋美龄
我的事情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