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的梦儿

云上的梦儿

主演:
刘超平,张露,李奥
备注:
类型:
微电影 剧情,爱情,情色
导演:
李浩
年代:
2012
地区:
内地
更新:
2017-02-24 12:40
简介:
讲述了发生在华北山区的一段美丽的原生态情感故事。影片选择了散文式的结构,主要关注美在这一地域环境中的产生和感受。视觉结构是一个出生在大山里的小男孩和一个城市里的小女孩,连接并衍生出他们生活环境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跨越岁月的成长,男孩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走出大山。但女孩.....详细
相关微电影
云上的梦儿剧情简介
讲述了发生在华北山区的一段美丽的原生态情感故事。影片选择了散文式的结构,主要关注美在这一地域环境中的产生和感受。视觉结构是一个出生在大山里的小男孩和一个城市里的小女孩,连接并衍生出他们生活环境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跨越岁月的成长,男孩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走出大山。但女孩冲破了母亲的束缚,回到山里寻求建议。最开始的理想已经被成长雕刻,最开始的约定却没有被时间…讲述了发生在华北山区的一段美丽的原生态情感故事。影片选择了散文式的结构,主要关注美在这一地域环境中的产生和感受。视觉结构是一个出生在大山里的小男孩和一个城市里的小女孩,连接并衍生出他们生活环境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跨越岁月的成长,男孩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走出大山。但女孩冲破了母亲的束缚,回到山里寻求建议。最开始的理想已经被成长雕琢,最开始的约定却没有被时间改变。关于童年,关于成长,关于理想,关于约定……这片土地上朴素的感情太美了!
云上的梦儿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美感、负罪、伦理、宗教:对电影《云上的日子》的另一种解读
可以用“俗”来表达《云上的日子》中男女主人公的邂逅。然而看过有关介绍后,我们知道,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导演安东尼奥尼已届八十高龄。我想在八十高龄的安导已然深深体会到,在我们短促而又漫长的人生中,每一次邂逅不都是一次偶然吗?做为封笔之作,安导无意于去展现一个精美的爱情故事,正如这部影片所采用的反思性意识流手法一样,这是一次安导对于人生的哲学反思之旅。虽然在影片中,他借那一位游走的导演之口说,我不是一位哲学家,但这并不妨碍他作这样一次对人生的哲学反思,只是他的思索不是用文字而是用他最为拿手的影像来呈现;严格地说,他是将他对人生的思索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思索,这是一个亲历思索过程的美感呈现。
男人与女人离不开性。性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一种途径。性也是每一个人走向成年时第一个要面对的事,虽然性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但远离性的人便会有深深地,不可名状的孤独。《圣经》里记载道:这人独居不好。男人、女人虽然他们不富有,但他们因着性的愉悦,因着爱的生活,就可能拥有了天下最大的幸福。
然而,一个人对性的认识是渐进的,对生活的理解也是逐步的,如同《圣经》上所说,这是一个背负十字架的路程。
《云上的日子》这部片子,在一个大的故事外壳上内嵌了四个小故事,它们分别寓示了人生,以及人生的美感、负罪、伦理、宗教四个阶段。在电影开始处,一个貌似成熟,深谙世事,很有哲学反思精神的导演如是说:“我开始尝试界定着下一部作品,最难集中思想不做任何阅读,不让自己被干扰,陷入沉默与黑暗中,在黑暗中现实得以被燃亮,在沉默中外界的声音逐渐渗入。我相信万物里有一种动力驱使我前行,它是生命的过去和未来的源泉;但我们却每每停留在现在,然后骗自己,以为与世界同步变化着,可怕的是冥顽不灵的我们仍在不断地原地踏步。我不知道为何说这些,请不要误会。我非哲人,相反我只是个懂得映像的人;只是在拍摄时,我才发掘出现实,把事物的外貌拍下来,并试图尝试发掘其背后的东西,除这事我一生中再无其它成就。”
1、美感
大雾,弥漫的大雾,世界一片混沌。这第一个故事,是个记忆里的故事,一切都是这位爱反思的导演想象的,叙述的是一个他听来故事。一个过去、一个不属于现在的从前;一个美感的从前。让我们循着导演如诗般美丽的影像,穿过这层层的时间迷雾,回到那一个美丽的时代?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最美丽的是,我只是偶然路过.为何美丽?因为我本要去别的地方。”
如诗一样的文字,当然也是用如诗一般的画面来叙述的如诗一般的年华,一个梦想大于现实的地方,一个如法国诗人兰波所说的生活在别处的地方。
“我的工作把我带到乡村来,我最爱便是看日落。”
这是一个充满美,充满追求,充满理想,充满了年轻人愤世疾俗的青春气息的时代,也是充满了欲念,充满了漂泊,渴求归宿的年代。
“有留意到现在没有人看日落了么?也许城市人都是那样。”
诗性的唯美便是对它的解读,渴望爱欲,欲拒还迎,渴望爱抚与被爱抚,渴望占有与被占有,渴望理解与被理解,饥渴是有灵与肉双重性的。
几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唯美的梦一般的特质仍然是他们之间关系的基石。悬空的触摸,纯洁的欲求,再一次诗一般地得到了淋漓尽致地透彻地表达,画面的视觉冲击,欲的拿捏,施凡奴的适时转身,很有克尔凯郭尔在《勾引家日记》中所表现的美感生活的意蕴。
“文字总是美好的,尤其是写出来的。有些味道会永远贴着你的肌肤,我仍可闻到你肌肤的味道和说话,几晚前我回到上次停留的河畔,我在那里徘徊,感觉你就在身边。”
这样的美感是终身受用的。
2、负罪
离开了美感的生活,如同人类离开了伊甸园。负罪、无助、茫然成了生活的主旋律。虽然身为导演也不能逃脱其外。
罪的记忆:
“一般都是内疚驱使你去凶案现场,我却为相反的理由而去。”
在海边的青石板地上,她告诉他她杀了自己的父亲,捅了他十二刀。一个很奇怪,也很敏感的数字。他微笑着说,为什么是十二刀,而不是十一刀什么的。她说,她也不知道,是后来警察数的。
十二,的确是很奇怪的数字,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十二,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在杀父的情节下,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十二使徒。十二,也许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是警察数出来的实际的数字。
做爱。做爱。只是做爱。纯粹地做爱,在那青石板地,在那荫湿的胡同里的小屋,然后结束了,他走了。在窗外的那一双眼神,解说了一个毫不掺杂情感的萍水相逢。
3、伦理
性由梦境跌回到了现实当中。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当中,后面的故事自然而然。
一段咖啡馆的艳遇。性没有了美的铺陈,变成了赤裸裸的性的搭讪。一个摇摆在妻子与情人之间的男人,一个只有欲的生活。
“你和她做爱了?生气的情妇质问他。
“我和她做,是因为我可怜她。”他解释道。
他的情妇不能忍受,歇斯底里的抓狂,可最终他们之间的问题还是用性,用做爱来解决;这个男人粗暴地扯去了他情妇的衣服,让赤裸裸的性,赤裸裸地呈现了出来。
妻子最终离开了他,她带走了全部的家具。在寻租的房子里她遇上了被妻子带走全部家具同样是婚姻失败的男人。
她们为什么都选择了带走全部的家具?没有了家具的房间便不再是家,只是一间空房子而已。冷冰冰的家具被赋予了家的全部内涵;我们的生活里已没有了爱,只是一个物品的堆砌;只剩下了性,做爱成为了全部的动力,除了做爱我们还能做什么?
正如在这一段的开头,在咖啡馆中那个搭讪的女人所说的:“我感觉我跑得太快了,灵魂已经跟不上了。”这一段话不正道出了他们生活的本质吗?
困惑、无所适从、罪恶感、空洞的欲望,不再是生活在别处的唯美,而是赤裸裸的物质、赤裸裸的性,赤裸裸的空洞的性。
4、宗教
一段对话:
男:其实我喜欢花,但它们令我悲伤,它们很美很娇艳,但两天后就凋谢枯萎。日本人花园不种花,为了怕花残。你笑什么?
女:你怕死亡,对吗?
男:“怕”不足以形容。
女:我怕的是生存。
男:青春少女怕生存,真荒谬。
女:怕无可避免的人生。
男:你不懂得欣赏生存,你期待什么?
女:没有期待。
男:怎可能?我们只有生命,而且它是唯一确实存在的东西。看!这是生,那是死。在生可以笑,死了即使笑也没知觉,因为已在阴间。
女:这课题上你的想法很无聊。
这是一个宗教的命题。那男子明显具有新世纪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考;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而她说没有期待,在尘世上没有期待,显然这是一种中世纪的天主教徒的观念,这是一种在新教之前的宗教观,是一种完全摒弃自我、摒弃世界的宗教观,显然这样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导演的认同。
在后面的情节中,导演喜剧性地设置了这样一幕:
女子在雨中不慎滑倒。滑倒在地的她却发出了莫名的、开心的“哈哈……哈哈……”的大笑。
这也是在片中她第一次笑,也是唯一的一次笑。
这突兀的笑声,仿佛在告诉我们,人类的笑声不仅仅来源于幸福、喜悦,也可以来自于这芝麻绿豆大的小事。
宗教虽然被引入了进来,但安导对它的处理是仅仅停留在呈现上的,如同在片头他所陈述的,他严格照做了,电影只是呈现而非教化。
5、人生
我们不再生活在电影里,我们成了无家可归的人,暴露在众人目光的疑惑和嘲讽下,不能向任何人诉说我们的遭遇,就像片中那位到处游走的导演一般;如一个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影像中面对着上帝。这些影像不会在剧本或电影里,他们只是一种记忆,奇怪的记忆,这完成的电影只记忆了其中的一个部分,完整的记录要等到我们重新开始,从一个地方或另一个地方,不断生存、质疑和幻想才能完成。
“每一个影像的背后,是另一个更为真实的影像,而在这个影像的背后还有一个,在这个后面还有一个,直到最后一个看不见的影像,那才是我们真实的世界。”
这个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
“如果说,我爱上你会怎样?”
“就像明亮的房间里点上了一根蜡烛。”
作为影像的记录者,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在他这封笔之作中,将生活的影像呈现给了我们,他所要做的他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