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D中字
  • 正片
大移民

大移民

主演:
内详
备注:
HD中字
类型:
微电影 剧情,冒险
导演:
贺晓阳
年代:
2013
地区:
内地
更新:
2023-03-02 11:56
简介:
内容简介:19世纪中叶,在瑞典南部斯迈兰(Smaland)的一个农村小社区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克里斯蒂娜和卡尔·奥斯卡。他们靠着一小块贫瘠的土地勉强度日。世事艰难,人们遭遇到恶劣天气,收成锐减,一片......详细
相关微电影
大移民剧情简介
内容简介:19世纪中叶,在瑞典南部斯迈兰(Smaland)的一个农村小社区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克里斯蒂娜和卡尔·奥斯卡。他们靠着一小块贫瘠的土地勉强度日。世事艰难,人们遭遇到恶劣天气,收成锐减,一片...
大移民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作为国内最关注移民影像的影迷之一,我的最高理想是在我所生活的城市——深圳,中国头号移民城市——创办一个以“移民”为主题的国际影展,放眼全球搜索当年及上一年的关注“移民”的电影作品,进行集中展映,也放映一些经典的关注“移民”的电影作品。当然,这是痴人说梦,但这也是我多年来持续搜索、观看与“移民”相关的影视作品的动力。我一直在搜寻那些史诗级的移民题材的电影作品,为尚还子虚乌有的“深圳国际移民电影节”储备重量级的资源。 伊利亚·卡赞的《美国,美国》(1963)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但它聚焦的更多的是个体的挣扎,而非移民的“浪潮”。爱德嘉·莱兹的《另一个故乡》(2013)也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但却只是一部“移民前史”。《大移民》是我看的第一部称得上是“移民史诗”的电影作品,它的格局并不宏大,但足以折射出“移民潮”中人的困境以及人在困境中寻求改变的勇气、坚毅与冒险精神。
“本片讲述从瑞典斯莫兰省的利尤德郡移居到北美洲的人们的故事。1844年利尤德郡有1925户居民,在10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除了254名拥有土地的农场主之外,还有39名工匠,92名无地产农民和11名士兵,另外,还有274名仆人、23名失业者、104名乞丐、60名残障者、5名反应迟钝者、3个白痴、3个妓女和两个小偷。该郡由四个男人通过他们的宗教或非宗教的权力控制着:布鲁桑德牧师、英格纳林警长、贵族爵士保罗·卢德伯格中尉,还有教堂助祭、商人坡·坡森。这与当时大多数其他郡的情形一致。”
伴着耕作的声音,在土地、石头的空镜头中,影片打出了以上字幕。这是“大移民”的背景,不算荒凉的土地,却承载着一组如此冷漠的数字。“移民”总避免不了“乡愁”,但这并不是一部关于乡愁的电影,如果说这部影片里也有乡愁,大概都存在于“静物”之中,而在人们的身上,他们无暇顾及,执念远去。
影片长达191分钟(德国版和美国版分别少9分钟和40分钟),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讲移民前史——这群远涉重洋者的困境。卡尔·奥斯卡和克里斯蒂娜拥有自己的农场,却只能勉强为生,在遭遇天灾和痛失爱女之后,克里斯蒂娜终于同意离开伤心之地,到彼岸重新开始。罗伯特是卡尔·奥斯卡的弟弟,年轻的雇农,被雇主毒打,被警长追缉,他接受了一些新知识,对美国充满幻想和向往。他的好友阿维德,5名反应迟钝者之一,却带给他最大的信任,并始终追随他。丹尼尔一家、乌尔丽卡等,因为信仰问题,遭受宗教和法律的双重迫害,唯有自我放逐以自救,他们同时希望抵达上帝的净土。
前史叙事是漫长而煎熬的。扬·特洛尔似乎刻意弱化了戏剧冲突,更多表现的是人的状态。他们的苦难,存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空镜头或别有用心的特写,扬·特洛尔以景照人,以物顾人,做到了王国维所言之“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劳作、用餐、洗刷、聚会、狂想、发呆……人物和事件在扬·特洛尔的镜头中总是显得特别的日常化,同时带有一点干涩的诗意。前史的叙事节奏是非常缓慢的,沉闷与枯燥让观众几乎能够切身体会到环境与生活的固化。苦难是画地为牢的世界的产物,却也是打破僵局的契机,如同影片中敲开冰层的锤子。在苦难的叙事中,扬·特洛尔也是非常克制的,平静的呈现足让观众万分揪心,无需让影片中的人物歇斯底里——真正的苦难拒绝煽情。
在《另一个故乡》中,我感受到了浓烈的乡愁。对于故乡,《另一个故乡》的主旨是留恋,而《大移民》的前史部分,我看到的是故乡的沉沦。或为生活所困,或为梦想所诱,或为信仰所惑,他们渴望也只能从沉沦中出走——乡愁只在远方,而此刻他们只想抛弃。远去的乡愁终有一天会回到他们身边,扬·特洛尔此时让它远去,是因为他理解困境中的人们。
乡愁远去,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征途。此去多艰难,他们肯定有预见,但当灾难来临,他们的痛苦和绝望还是会被放大很多倍,而他们也只能选择默默承受。19世纪从欧洲到美国的移民潮中,几乎每一艘船上都会死人,因为旅途太漫长(两个月以上),不可预测的因素太多,医疗水平太低。残疾老人之死,丹尼尔妻子之死,都让人心有戚戚,但旅途中最动人的部分却是克里斯蒂娜对卡尔·奥斯卡的“临终”告别。“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当他们平静地互相告白,多年来看似平淡的夫妻情分在那一瞬间浓得化不开了。最高级的爱情从来都不是用甜言蜜语来表达的,而是以相知、谅解来达成的。克里斯蒂娜、卡尔·奥斯卡与乌尔丽卡的矛盾也是非常精彩的段落,从偏见到和解,书写了人性中闪烁的光斑。其中,丽芙·乌曼(饰 克里斯蒂娜)和莫妮卡·泽特兰德(饰 乌尔丽卡)在船上因虱子发生冲突的那场对手戏,她们都贡献了教科书式的表演——真实到工作人员不觉得她们是在演戏。丽芙·乌曼是伯格曼的御用女主角,其演技在影史上都是排得上号的,而莫妮卡·泽特兰德只是当时瑞典的流行音乐巨星,表演经验不多,她的表现更值得我们喝彩。据丽芙·乌曼说,莫妮卡·泽特兰德的个性与乌尔丽卡高度一致,她是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出演之前,她可是备受质疑的,尤其是受到小说原作者维汉·莫伯格的质疑。
不得不说,扬·特洛尔在影片中玩了一出非常高明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戏。当克里斯蒂娜流鼻血不止,并跟卡尔·奥斯卡的“临终”告别时,我已经深陷悲戚之中,以为克里斯蒂娜大限已至。但扬·特洛尔笔锋一转,丹尼尔前来报丧,死的其实是他的妻子!虽然之前已有伏笔(死者向克里斯蒂娜说过自己已患重病),我也早有心理准备,但扬·特洛尔的处理还是颇为巧妙的,也是非常有慈悲心的一笔。
扬·特洛尔身兼编剧、导演、摄影,可以说是影片的绝对主导者,他也很善用自己的三重身份。除了上文提及的情节,影片中还有不少神来之笔。比如少女心的克里斯蒂娜荡秋千一段,做到了情节、表演、摄影“圣三位一体”。又比如罗伯特(艾迪·埃克斯伯格 饰)淘金梦一段,不管从艺术的角度还是技术的角度看,超现实主义感都很强烈。更不要说结尾处卡尔·奥斯卡的窃笑和树林、湖、雁群的微妙融合了。
扬·特洛尔的摄影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沉稳的长镜头中,静中有动,动而能静。扬·特洛尔并不是希区柯克那种严格执行剧本和分镜头的严谨创作者,他的摄影机在拍摄现场不时会有一些因地制宜的即兴创作。他很看重拍摄的环境,那些一不小心跑进画框内的画面,往往会成为他摄影机的点睛之笔。扬·特洛尔称自己是一个用摄影机画框作画的画家,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最终呈现在画布上的,一开始是看不到的。
美国大导演约翰·福特曾经属意执导该片,甚至已经找人翻译剧本了,但小说原作者维汉·莫伯格却不肯放出改编权。扬·特洛尔是维汉·莫伯格钦点的导演,那时候的他只导演了两部长片,资历和影响力和约翰·福特相比都差太远了,但维汉·莫伯格在看过他之前的作品后,认定他是唯一的人选。维汉·莫伯格的眼光非常精准,但好的创作者之间很容易水火不容(特别是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的时候),他因为创作上的分歧和扬·特洛尔闹得很不愉快,但作为一个专业的电影导演,扬·特洛尔顶住压力,默默地坚持自己的创作。而电影上映后,维汉·莫伯格对影片还是认可的。
扬·特洛尔也许算不上一个伟大的电影作者,但他确实是《大移民》导演的最佳人选,他的平民视角、悲悯之心以及画框内的叙事天赋让《大移民》成为一部伟大的平民史诗、移民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