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台中秋晚会格调高端,四大特点,传统勾连现代,文化寄托乡情_美学

朤月东方——中秋梦幻夜 来源:三三电影网 人气: 更新:2021-09-24 11:54

9月21日晚间,《朤月东方——中秋梦幻夜》在东方卫视首播。这台中秋晚会,立足海派文化,基于上海实景,实现了“传统勾连现代,文化寄托乡情”的艺术品味感。晚会整体效果上,给人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享受,而在具体的节目内容上,更是夫妻情、父子情、家国情,精准传递国人情感。基于完整的晚会内容来讲,个人认为,这次的东方卫视中秋晚会,至少有以下四大特点,值得点赞。

第一大特点,传统勾连现代,文化落足上海。

东方卫视中秋晚会月宫三人组亮相之后的第一个节目,应该是《国风大秀》。可以说,这个节目一下子就奠定了整台晚会的美学基调。上海青浦的朱家角古镇,配合上传统服饰的街边闲逛,观众会瞬间升起一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效勾连感。这个场景内容,早已经不是舞台概念当中的传统服饰秀场,而是这些旗袍美装,就是我们寻常生活当中的所见,就是朱家角,就是青浦,就是上海。在这里,没有刻意,只有生活。那种中国文化真正的亲切感,扑面而来。

乃至于稍后的任贤齐和杨千嬅带来的《花好月圆夜》,在优美动听的旋律当中,观众们看到的,亦是上海人的一种散淡的生活罢了。泛舟河上,饮茶亭边,老上海的街景徐徐拉开,南派皮影,朱家角草编等等,这些内容,根本不是幻境,就是真实的,存在的,就在那里的!这种实景之美,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智慧在当代街景建筑当中的典型应用。什么是勾连?就是我们于现代当中,依旧可以进入到古人的审美境界之中,甚至于它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食在中秋》这个环节当中,中华艺术宫的出现,《云端月朤》这个环节当中,浦东美术馆的出现,《月下知音》这个环节当中,广富林和周边建筑群的出现等等,反映到晚会画面当中,则是中国建筑、海派建筑对于中国建筑美学的传承与现代化呈现,而反映到观众内心审美当中的,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从未断流,已经在当下枝繁叶茂。传统与现代,就是这么勾连起来的,而且,这种勾连,有独属于上海的味道——这种味道,其实就是生活本身,不必任何的刻意。

第二大特点,艺术基调,气定神闲,深谙中国人的美学性格。

美学是文艺理论方向上非常重要的学科。而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研究范畴当中,也一直处于顶级水平上。这不是一句自吹的话,而是世界美学的学术专家们公认的。中国美学内容,博大精深,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全。但中国美学范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讲“气”,不是空气的气,是气场、气质等等层面上的气。不同的气质,产生不同的美学范式。而中国美学内容最美的一点,则是范式上的气定神闲。这一次的东方卫视中秋晚会,终于有效触碰了这种“气定神闲”。

以往,有不少晚会在“气”的问题上,都是慌慌张张的,用流量明星去充斥,用一排的主持人去撑场面,太过吵闹,自身的美学气质也就放不出来了。而部分晚会也反向求之,想找一种安静感、沉浸感,最终因为节目流程的问题、镜头拍摄的问题、剪辑处理的问题等等,造成“气”散了,杂乱无章,缺内在的章法感,没有娓娓道来的能力。

这一次,东方卫视的中秋晚会,可以作为晚会基调风格浓缩的作品,则是上海歌舞团带来的《朱鹮》。在这个小节目上,中国美学神韵,以气定神闲的方式展示。而在整台晚会的风格上,也是如此化之的。这种整体的晚会风格调性,首先是总导演自己需要真正吃透了“文而化之”的概念,需要娓娓道来的晚会叙事能力。同时,也需要每个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合。甚至于可以说,认真的观众,可以在很多细节当中看出真正的专业来。

比如,这台晚会当中,观众们可以认真看一下镜头语言的运用。它不仅是不慌不忙,而且是韵味十足。再比如,剪辑处理上,每一处的衔接,是让观众看不出剪辑师的存在的,看不出这里是剪辑处理的。把自己藏起来,把镜头语言的韵律彰显出来,正是专业团队才能够实现的“气定神闲”。温文尔雅的,不仅可以是中国人的品格,而且可以是中国人自己的中秋晚会艺术气息。

第三大特点,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海纳百川。

我们经常会问,海派文化是什么特点?立足华夏,长于吴越,而又拥抱潮流,最终形成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继而才有了海派文化的各种范式。在东方卫视的中秋晚会当中,我们当然可以找出具体的内容,哪些是古代的,哪些是现代的,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的。但是,作为美学范式出现的晚会内容,却是综合立体、互相包裹的。最古代的,也是最现代的。最西方的,亦是最中国的。

举几个例子。比如,东方卫视中秋晚会上的《月下知音》这个环节,俞冰老师的琵琶,演奏的是流行音乐《弯弯的月亮》。您说这是古代,还是现代?当然是古为今用,古今一体。这个环节当中,朱琳老师的大提琴,演奏的咏叹调,朱琳老师带来的优雅抒情,反倒是最为中国化的美学表达。吴牧野老师的贝多芬钢琴曲《月光》,反倒是在广富林的水面舞台上,构建的也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圆形之美。琵琶、大提琴和钢琴之间,显然已经分不出“古今中外”四个字,大家融为一体,共同谱写的都是中国人的华美乐章。

再比如,《月燃纸上》这个环节,海派剪纸和青年人的潮流街舞结合,您说这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呢?都不是,这就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了。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更迭当中实时常新(观点出自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在海派文化特色浓郁的东方卫视中秋晚会当中,观众们看到的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实时常新!中华文明,璀璨生辉,这种“海纳百川”、“实时常新”是关键之关键。这台晚会,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了。

第四大特点,精准传递国人中秋情感,实现夫妻情、父子情和家国情的有效升华。

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当中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秋节为什么被国人看重?正是因为这个节日,寄托了国人“爱得深沉”。中秋节晚会,最需要直面的,正是国人的这种情感因子。

阿云嘎、李一桐的音乐剧《爱月之城》,以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讲述越剧皇后王文娟和孙道临老师相濡以沫的爱情。黄志忠和朱一龙的《一荤一素》,则用歌曲情景剧的方式,讲述父子情,和平凡人的不平凡守护。龚琳娜等老师的《山歌潮唱》、周深的《触不可及》,则是从个人情感到土地情感、母亲河情感的升华。最终,廖永昌、多位七一勋章获得者、劳模代表、扶贫干部、航天人员的大合唱《百年》,则是国家情感层面上的终极升华。

这条暗线,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当中士人精神的最好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家和谐,国家稳定;父子两代,为国贡献,虽不能常见,但依旧月满中秋;歌咏土地,歌咏河流,大江大河,山川锦绣;正因如上种种,方知建设祖国之重任,方知百年之传承,千年之辉煌。晚会,终究是“歌以咏志”、“歌以传情”的。这样的升华,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之道。(文/马庆云)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