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秒预告片一出,我想打五星_郎平

中国女排 来源:三三电影网 人气: 更新:2020-04-29 13:25

先看两个瞬间——

第一个瞬间:

刚过去的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再次昂首站在世界之巅。

11连胜!全胜卫冕!

郎平实现了她赛前的目标:

升国旗,奏国歌。

意外的是,夺冠后,一向气定神闲的郎平在采访中落了泪。

她哽咽着说:

“挺难的……都是一点一点拼的……”

然后,她转过身,慢慢离开记者的视线范围。

那一刻,镜头前无数双眼睛也湿了眼眶。

第二个瞬间:

月初,一段视频在网上火了。

成龙、朱婷等人现身电影《中国女排》的片场探班,与一个同样熟悉的身影亲密互动。

那利落的短发,微驼的后背,握笔的姿势……

郎平无误。

然而下一秒那人转过头——

哪里是郎平,分明是巩俐!

别急着惊讶,注意看看她身后的朱婷。

面对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霸王婷”也惊出了表情包,让网友们笑倒一片。

能一场球“打哭”14亿人,也能用一个背影惊喜万千群众。

还能有谁?

中国女排和电影《中国女排》。

前天,电影《中国女排》的首支预告片终于发布。

微博热搜、朋友圈都在预期之中,但更打动我也更直观的,是网友的评论热情。

有人被预告片燃哭:

有人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巩皇”太牛:

有人表示废话不说,大年初一电影院见吧!

每一张提前预支的电影票,代表着对影片本身的超高期待,更传递着所有中国观众对“中国女排”这四个字的深切爱意。

这才是实打实的国民度,这才叫真正的千呼万唤。

56秒,嫌短?

女排故事,太熟?

陈可辛用56秒告诉你,什么是惊喜。

预告片以双线行进,主轴皆为郎平的“上场”

第一次“上场”是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

那是郎平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

她用一次次标志性扣杀惊艳世界,“铁榔头”的别号就此流传。

那也是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并在接下来开启了国际大赛“五连冠”的伟业。

第二次“上场”,是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1/4决赛。

中国女排对阵实力强悍的东道主巴西女排。

在过去8年里,这位老对手曾让中国姑娘们连尝18场“败果”。

那时已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的郎平,身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仅仅一个向前走的背影,已看得人揪心。

随后的故事你应该有所了解——

年轻的中国女排鏖战五局,力克巴西,挺进四强。

决赛中她们连扳三局逆转战胜塞尔维亚,时隔12年再度荣膺奥运冠军,并开启了中国女排新的黄金时代。

既然已知道故事结局,拍来还有什么惊喜?

陈可辛偏偏有更大的野心——

他要还原那些被忽视的传奇

比如,郎平的恩师,中国女排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袁伟民,是怎样在关键时刻破格把年轻的郎平推到主攻手位置。

那一句“我18岁把你招进国家队,对你训练这么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今天,上场吧”,到底有多少分量?

他要重塑那些被隐藏的血泪

中国女排是如何“练”成的?

一次次发球、垫球、扣球,一块块鲜血淋漓的伤,一次次承受生理极限完成训练任务的苦……

可以说,郎平从球员走到教练走出的每一步,每一次“上场”背后,都是“千百万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

看似不光鲜不起眼,却是成就时代荣耀最重要的积淀。

有了扎实的故事蓝本,另一个重中之重则在于演员

预告中,巩俐版郎平正式揭开面纱,又是一个背影carry全场。

“一见面就很震惊,我感觉郎导就在眼前”——朱婷曾如是形容巩俐扮演的郎平。

而这次预告片一出,连郎平本尊都盖章认证:

“真像!巩俐”

一句话,肯定了导演的眼光与演员的功力。

但这个“像”,究竟像在哪里?

运动服+短发?

当然不止。

我首先看到的是肢体语言——

不管在片场还是预告片中,巩俐始终保持着郎平的惯性姿态:

身高和常年训练的伤病,让她有点微微含胸驼背;

同时,伤病造成她有点高低肩,走路时更明显;

平时站着的时候,身体还会略向后仰,八字脚。

这些小细节,被巩俐一一还原。

郎平在日常训练时常拿着一支笔,是她排兵布阵的“小帮手”。

拿笔用哪几根手指,开合大小,都被巩俐细化到表演中。

就连在赛场上手微挡着脸的神情,也近乎一模一样。

再看眼神——

郎平的眸子里,一直刻着冷静与坚定,倔强的嘴角则彰显她必胜的决心。

有媒体报道称,“只要看到郎平的眼神,中国女排逆转就永远可能发生。”

这至关重要的眼神,巩俐同样模仿得如同复制粘贴。

不,不是模仿,更确切地说,巩俐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勾勒与郎平相近的灵魂

“巩皇”是怎么炼成的?

1987年,还在中戏上学的巩俐,就被张艺谋挑中出演《红高粱》中的九儿。

两个月体验生活,她和剧组的人一起种了两百亩高粱。

一个挑水动作练了一个多月,每次桶里都装满水,活生生把两边肩膀皮都磨破。

拍《秋菊打官司》,她和刘佩琦假扮夫妻,在陕北农村住了几个月。

吃饭,干活,还每天挺着大肚子跟村民唠嗑。

几个月过去,连当地村民都以为她的“孕肚”是真的。

23年后再度合作《归来》,刘佩琦曾感慨,巩俐依然保持着过去的创作状态。

别人提前一个小时到场,都觉得早了;而巩俐,早早就到现场去进入人物的情绪。

“我问她你怎么来这么早啊,她说她已经来了8个小时了。提前那么长时间到现场,请问我们现在的演员有谁能做到?”

事实上,为了出演《归来》,巩俐准备了两个多月,去养老院探访失忆症患者,每天和她们待在一起。

真听,真摔,真感受。

拍摄75天,张艺谋形容她是呕心沥血。

而巩俐自己只轻描淡写地说,不想随便应付。

要演就一定要演好,至于“太简单”的角色,不演也罢。

从“秋菊”到“婉瑜”,从巩俐到“巩皇”,增长的是阅历,精进的是演技,但巩俐骨子里对表演的热爱和敬畏,一点没变。

而郎平呢?

毫无疑问,郎平本人就是女排精神的具象

年仅21岁就上演关键时刻,捧回世界冠军奖杯。

而后,她率领中国女排创造“五连冠”神话。

“铁榔头”威名响彻海内外,更以全票入选世界排球名人堂。

但荣誉的背后,她有伤痛——25岁年纪70岁的膝盖。7次软骨移植手术,让她连女儿都不敢抱起。

她有心酸——因为曾在海外任教,她遭受太多无端指责。又顶着巨大压力,两次临危受命回国执教。

面对流言,郎平什么都不说,她只是沉默地坚定地向前走。

她的自传里有一句话:

“我马上要出师,不管前面会遇到什么情况,等待我的是什么命运。哪怕是彻底牺牲了,我也义无反顾。”

是的,义无反顾——就是这四个字,换来赛场上空一次次国旗升起,串联起中国女排横跨35年的精神不灭。

现在再回头看,巩俐和郎平,像吗?

光看五官,还真不太相近。

但她们的灵魂,发着一样的光。

这才是最本质的“像”。

为了演好郎平,巩俐早就着手准备。

她跟了郎平三个月,专程跑到宁波北仑的中国女排训练场看女排集训。

看得专注,还得记,小本本从不离手。

人走近了,不够,球也得亲近。

用巩俐自己的话说,她已经开始“和排球过日子”。

为什么这么拼?

除了演员素养使然,还有个根本原因:

巩俐十分清楚, 她不仅要演出“郎平的形象”,还有演出“女排的精神”

预告片里,那个背影一出现,我们就知道,陈可辛选巩俐,巩俐演郎平,对了!

56秒,当然无法涵盖中国女排35年的荣耀拼搏和其背后的时代变迁。

但管中窥豹,我们依然能从短短的预告里感受到影片的大格局和高水准。

上世纪80年代“五连冠”是中国女排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女排酣畅淋漓的扣球让中国人扬眉吐气,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

35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翻天覆地,中国女排也从一个黄金时代走向另一个黄金时代。

女排世界杯的冠军奖杯,就是70周年国庆最好的礼物。

时代在变,女排精神不变,中国人对女排的情怀也始终没变。

举个最接地气的例子:

之前得知电影《中国女排》定档大年初一,爸妈比我还激动。

一个微信语音发过来,跟我“预订”了全家族几十张电影票……

可以说,电影《中国女排》的意义已超越电影本身:

不只在于复刻一段传奇,更在于传递一种女排勇敢拼搏、坚持不屈的精神。

无疑,这是一道难题。

但对于导演陈可辛,我永远满怀期待。

拍摄现实主义题材三十年,他的作品满载对时代与人温情而敏锐的观察。

有意思的是,他自己跟中国女排也有着“缘分”。

“第一次现场看中国女排比赛是在1978年,曼谷亚运会。18岁的郎平第一次亮相国际大赛。那时候坐在场边的我16岁。现在我快60岁了,准备开拍中国女排的故事。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陈可辛花了两年时间斟酌剧本。

遍查资料的同时,还飞到世界各地看中国女排的比赛,感受真正的氛围和技术。

拍摄时,他邀请诸多排球教练到现场把关,提升专业度。

甚至让部分女排队员在电影中饰演自己,因为,那样最真实。

……

真实,才能传递中国女排跨越时代、直击人心的力量。

就像郎平说的: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的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

电影《中国女排》拍的不只鲜花、光环与笑容,还有背后的尘土、伤痛与泪水。

所以,感谢陈可辛“硬着头皮扛下来”,才将这些真实投射在大银幕。

期待它能寄托国民情感,传递女排精神,再次鼓舞几代人。

2020年大年初一,上场吧,电影《中国女排》!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