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饭圈”的男人回归!_陈晓卿

风味人间第二季 来源:三三电影网 人气: 更新:2020-05-01 13:37

4月26日,夜,9点20分。

异象陡生。

各大外卖平台,宵夜订单激增;

微信朋友圈,“报社”指数狂飙;

海内外购物网站,美食产品销量暴涨;

……

夜深人静,为何千家万户传出阵阵“好饿”哀嚎?床上躺平,为何再度起身打开冰箱?什么声音如此动人,竟让人自动分泌口水?

不用怀疑,您期待已久的“下饭神器”回来了——

风味人间第二季

辣个男人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过去,从《舌尖上的中国》第1季和第2季,到《风味人间》,再到《风味原产地》系列,部部是口碑爆款。

随便点开一期,分分钟被屏幕上帧帧美味暴击灵魂。

观众的口水哗哗下来了,节目的评分嗖嗖上去了。

导演陈晓卿也在大家又爱又恨的目光中,喜提“吃货界顶流”荣誉称号。

这不,《风味人间》第2季刚刚开播,口碑再

评论区全员“饿人”,或对着空气馋到流泪,或怒骂自己为何深夜点开节目,还有一群行动派,已不争气点开外卖app。

你要问院长?

科科,不好意思。

阿鲲老师熟悉的配乐一出,李立宏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才响,我的骑手已经在路上。

没错!

能站稳食物链顶端,陈晓卿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观众体重日渐上升的背后,陈晓卿及其团队——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今天,院长就来好好聊聊,统一国内“饭圈”,这群人究竟用了什么魔法。

拍美味

品美食,讲求色、香、味俱全。

拍美食,却因隔一层屏幕,仅能将“色”呈现给观众。

可为什么看到纪录片中的各式美食,我们还会不由自主直冒口水?

秘诀只有一个——共感

将声色表现到极致,以视觉听觉,唤醒人的嗅觉味觉记忆。

以今晚播出的《甜蜜缥缈录》为例,刚听到片名,第一感觉:

不就是甜吗?

然而通过超微观摄影显微摄影,陈晓卿和稻来让院长明白——

甜,也能甜得丰富多彩,各有不同。

你看那高山崖蜜,采自喜马拉雅群山之间。

猎蜜人经千辛万苦取下半个蜂巢,落地后无需任何工具,只以手刮下巢中丰满蜜糖。

超微观镜头下,蜂蜜金黄澄澈,粘稠润泽,汩汩流下。

入口柔,一线喉!

只是看着,都能感到清甜蜜香裹挟舌尖,一路流淌至心间。

同样是超微观摄影,视野也能被置于三百摄氏度上下的地炉之中。

烧猪的美味源泉,来自高温作用下,糖分与肉类氨基酸蛋白质聚合。

透过画面,可直观看到透明麦芽糖被涂抹在猪皮之上,又在炙烤过程中逐渐与猪皮融为一体,形成一层焦糖色脆皮。

最终,甜蜜滋味化作焦香酥脆,一刀切下,肉汁四溢。

这谁顶得住啊?啊?啊?!

甘蔗榨汁,入铁锅,大火熬煮,最终成为色深味浓的粗糖。

即便只在片中登场一分钟,团队也毫不轻视,用超微观摄影给予其“高光时刻”。

你看那浅褐色糖浆在锅内缓缓翻腾,忽被舀起,便泛着金黄透亮的光泽沿勺底淋漓滴下。

原来仅是一勺融化的糖,也能令人垂涎欲滴。

糖类分子排列可在不同温度作用下任意改变,而显微摄影无疑让这一过程更清晰直观。

由此,也就能理解,为何同样是甜食,味道却能截然不同。

白砂糖遇高温融化,与菜品混于一处翻炒,便成就中式拔丝。

看准热糖将凝未凝之际,果断拔起,空气中一丝一缕,都散发着甜蜜滋味。

若加水与柠檬汁熬煮,白砂糖又能水解为果糖与葡萄糖。

糖浆甜度更高,粘度变低,最终成为土耳其特产巴克拉瓦的必备原料之一。

面团烤制起酥,浇以一勺滚烫糖浆,糖与油脂混合,方才唤醒名点真味。

泛着油润光泽的点心,糖浆遇面团发出的美妙声响……

我仿佛已感到甜脆酥皮在口腔内层层塌陷,面香油香甜香纷至沓来。

的确,纪录片仅能传递画面与声音。

但当“声色”被以科技手段呈现到极致,食物本身已会诉说它的美妙滋味

点心出笼的瞬间热气扑面,白肉与糯米蒸至缠缠绵绵,新开的海胆汁水四溅……

制作团队不断进取的姿态无需以文字书写,而是被日益精进的影视语言一次次诉说。

是他们令食物最诱人的一瞬得以被镜头忠实记录,因此虽隔着层屏幕,但被这片馋得流口水,真的一点不丢人!

看世相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你所钟爱的某一食物,或许在世界其他角落有着极为相似的做法。

因此,《风味人间》有别其他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不止将目光投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而是整个世界。

哪里有好吃的,哪里就有陈晓卿和稻来团队的身影。

拍摄第1季时,摄制组就曾跨越六大洲,走访了20多个国家。而为拍摄这一季《风味人间》,稻来团队做了更严密调研。

从西藏雪域到宁波盐田,从尼泊尔到挪威……寻遍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拍摄美食数量超过300种

哪怕有些美食只是一闪而过,其实也是团队多方考量后,才决定其能入选“出道”。

在这里,有些食物相当知名。

如扬州双绝之一的千层油糕,以及伊斯坦布尔名吃巴克拉瓦。

有趣的是,二者在制作过程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以面为主料,佐以糖油调味。

区别只在于:千层油糕是用糖与猪板油先行混合,再裹入面中开蒸;巴克拉瓦则是以油和面,再浇糖浆。

镜头之下,两地风光也如制作过程般,一温婉似水,一热情如火,令人心向往之。

又有些食物看似普遍,获取方式却令人咂舌。

如喜马拉雅山间崖蜜,虽只是蜂蜜,却是由世界最大蜜蜂喜马拉雅巨蜂所酿。

蜜蜂凶猛,采集方式更凶险万分。

蜂巢居高临下,必得要人沿藤梯细绳攀援而上,才能接近。

此后,将一支竹竿钉进岩石缝隙做着力点,仅用左脚脚尖站立,探身采集蜂巢。

看着都让人很捏把汗。

以生命做代价,才能最终得到那一口满满的甜。

又如很多人(包括院长)喜爱的鲜甜海货——海胆。

对我们来说,它是昂贵但不难买到的美味食材;可对塔塔甘岛的巴瑶族来说,他是体验甜味美好的唯一途径。

为此,他们每日都要潜入海洋深处,冒着缺氧以及被水母蜇伤的危险,寻找这种海底珍馐。

这些离我们或近、或远的佳肴,因镜头变得触手可及。

食物的采摘过程、制作工艺及不同地方独特的饮食理念,如一匹锦绣绘卷,在眼前徐徐铺开。

眼前是不同的地域环境和风貌,耳边是熟悉的灵动配乐与详细解说。

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下,我们也仿佛踏上一次自由欢畅的环球旅行。

从秀美扬州,到繁华伊斯坦布尔;从熟悉的四川香港,到人迹罕至的塔塔甘岛岛……

品人间风味,见人间风物。

它是美食纪录片吗?

在我心中,不止于此。

暖人心

“为什么我的嘴里常含口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院长来说,《风味人间》打动我的另一要素,是「」。

他人拍美食片,一样不乏食物特写、山川风光,却为什么总失一丝鲜活?

因为陈晓卿和稻来的作品,不止会拍,还会讲故事。

人与食物间的故事。

故事必定要讲得好,要流露世间温情,才能在勾起观众食欲之外,也打动观众的心。

想达到如此程度,有两点必须做到——

其一,是需要联合强大的学术团队,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地理、饮食科学、美食顾问等方面的专家。

毕竟,若不能将每一种食物研究透,怎样才能说清楚它为何能唤起人的食欲?为何能流传至今?又如何拍出食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要知道甜食所含糖分能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令人感到满足幸福。

然后才能明白,为何世界各地凡有人之处,都有甜食诞生。

先要懂得蜂蜜中的果糖和葡萄糖极易被人体吸收,转化为能量。

于是才能理解,为什么世界上会有人甘冒奇险,以生命为代价,也要于悬崖峭壁上采蜜。

我们吃蜜为调剂生活,他们吃蜜,是为更好生存。

先知道海产品中蕴含的氨基酸同样能产生甜味,才会不会疑惑巴瑶族对海胆的痴迷。

一餐一食,一饮一啄,知其历史,懂其来源,铭记人们与它们的羁绊……如此,又怎会不为屏幕上的食物动容?

其二,主创们本身要具有人文关怀

为记录下美食背后裹挟着的历史、人文、情怀,陈晓卿与稻来愿意找、愿意挖、愿意等。

制片人张平就曾透露,《风味人间》第2季的拍摄很多时候都在等待,因为“食材前端获取时效性强,拍摄需要追赶特定食材出现的季节”。

第一期中最具代表性的食材莫过于苏州鸡头米。

鸡头米采摘期仅限雨季后一个月,且只在6-8成熟时采摘,方能达到最佳甜度。

一年只此一次的机会,摄制组赶上了。

镜头下的鸡头米洁白弹韧,富有溏心。佐以桂花藕粉,浓浓秋意透屏而出。

这份清甜诱惑,源自稻来团队的等待与追逐,也源自镜头记录下,苏州人民根植在骨子里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味的乐此不疲。

从泥泞水塘到家中厨房,伴随娓娓动听的苏州评弹,粒粒鸡头米从苏州人手中破壳而出。

感染观众的不止美食诱惑,还有当地历史悠久的风土人情。

导演陈晓卿常说:“食物里面自带密码,这个密码就是文化。

制片人张平也说:“通过食物看到背后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方式根植在血脉里的影响,这才是纪录片该有的特质。

抱有如此创作理念,无怪乎稻来镜头下每一帧画面,都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见过四川人家婚礼现场上的甜烧白。五花肉与糯米、红糖同蒸,外观红亮喜庆,口感沙糯柔顺,清甜醇香。

新人的未来想必也能如这一碟美味,如胶似漆,甜甜蜜蜜。

也见过漫长夏天中,工友借烧猪地炉,以苦瓜煲汤。苦味在口中缓缓沉淀,便有回甘袅袅升起。

似生活,苦尽总有甘来。

纪录片中,许多菜品的烹饪过程或许并不繁复,端上桌后,也不过当地家常菜色。

可贵的,其实是食物之外的情感醇厚之味

某种程度上来说,陈晓卿和稻来是在用镜头记录人们生活的方式和轨迹,用美食去呼应人们冥冥中的情感期待。

所谓“人间至味”,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共感,共行,共情。

三大秘诀,让稻来纪录片实验室的作品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

《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纪实72小时》(中国版)……这些作品不仅让无数国内观众秒变吃货、了解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更远播海外,于无形中输出了中国文化。

美食成为宣传大使,文化交流变得自然而温柔。

网飞上的《风味原产地·潮汕》

用一部作品“圈粉”不难,难的是持续输出优质爆款作品,用品质和价值观统一“饭圈”。

看过《风味人间》第2季,我想说,陈晓卿和稻来又一次做到了。

目前节目刚刚更新一期,如果大家仍感意犹未尽,院长还有“私藏宝藏”分享给你们——

公众号“稻来纪录片实验室”以及“风味星球”。

前者包括许多纪录片安利与资讯,可以轻松挑选感兴趣的来看;

后者则不光有稻来团队拍摄纪录片的幕后纪实,更有陈晓卿与许多老饕的美食见闻。

什么好吃,怎么吃,去哪吃……一切有关美食的问题,都能在这儿找到答案。

随便截两张图给你们感受下信息量:

不夸张地说,院长三天两头就要打开一次,既能解馋,还能偷师,简直美滋滋。

读过一篇篇文章,也更能感受到这群人对美食的专注与热爱,一部部记录片背后的积累和底蕴。

以后别再问人间值不值得。

记住,《风味人间》一定值得!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