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大结局,三点独特价值,史诗级叙事,堪称影视经典_革命

光荣与梦想 来源:三三电影网 人气: 更新:2021-06-21 13:52

6月15日晚间,电视剧《光荣与梦想》正式播出大结局。这部电视剧以毛主席回忆往事开启剧情,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一直到北伐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胜利,全剧40集剧情,可谓是一气呵成,宏大中不失细微,艰难中更见坚定,高昂的革命情感背后,则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影视剧所独有的“史诗级叙事”。

“史诗”的观念建立在古希腊荷马史诗范例基础之上, 关于史诗的研究则是以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诗学为范式。《光荣与梦想》无疑在“史诗”层面上,展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自有魅力。而这些魅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革命乐观主义,作为史诗级叙事的主要调性存在

一般意义的“史诗”,大多是悲剧的,甚至是苍凉的。中国文学中的红色经典,则在这一点上,别开生面。我们的叙事内容中,当然有悲剧,但是主人公们(影视角色)自带信仰与精神。革命的内容,是流血牺牲,是悲壮感人的;革命的态度,则是慷慨激昂、乐观向上的。具体到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中,剧作给人一种向上的精神。

革命的乐观主义,是《光荣与梦想》最大魅力所在。中国人民赢得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中,充满了艰辛,但我们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并未被艰难困苦打倒,反倒愈战愈勇,困苦越大,精神越饱满、越高昂。在这部电视剧中,让观众提气的地方正在于,毛泽东、周恩来等众多革命先辈,一出场,便是龙虎精神,而这种精神,带领中国革命大步向前、奋勇直上。

因为革命乐观主义,《光荣与梦想》剧情,越往后越慷慨高昂。八年抗战,百年雪耻,解放战争,“建国大业”。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更是雄赳赳气昂昂,一举奠定了国内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建设的基础。这样的剧作,给观众以力量感,“革命的乐观主义”,是革命信仰,更可以转化为我们的人生精神。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正是这种乐观与豪迈,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中国历史精神,历史事件背后是“历史何以如此”

史诗,史诗,史的部分,尤为重要。中华民族素有记录历史的文化传统。而我们这种史学传统中,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而是以史为鉴,尤其注重解释,何以如此!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堪称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自带了这种中国文化中的史学精神,很好地解释了一个中国现当代史中最严肃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比如《光荣与梦想》中,大踏步叙事,粗中取细,清晰明了地解释了北伐战争为什么失败了;党中央和毛主席,为什么能够带领红军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什么能在抗日战场上牵制日寇半数以上的兵力;解放战争,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气吞山河、万里如虎;抗美援朝,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底和武装到牙齿的敌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光荣与梦想》一直在用剧情回答严肃的史学问题。这其实就是“中国历史精神”在电视剧作品中的传承,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而回答这些“何以如此”,也正是以史为鉴,继续坚定信仰,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

第三、一把木梳串起全剧,革命的浪漫主义,让角色更加温情

光荣与梦想》开篇,便开到了观众的情绪点上。毛主席满鬓斑白,蓦然回首,便是中国革命的过往苍茫。这部电视剧非常重要的魅力,就是角色都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我们可以把这种创作方式,称之为革命的浪漫主义。而在这部作品中,一把杨开慧送给毛泽东梳头的木梳,串起了非常重要的剧作情感线。

毛泽东离开老家,去领导革命,杨开慧为即将远行的丈夫梳头,并把木梳留给了他。此是一别,便成永久。后面剧情中,毛主席多次拿出这把木梳,眼含泪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木梳出现,毛主席送儿子去朝鲜战场,木梳再次出现。儿子给父亲梳头,父亲转而又为儿子梳头,此中情感,不言自明。《光荣与梦想》没有言语上的抒情,但有这种细节上的浪漫主义。

在《光荣与梦想》的第34集,对这种革命的浪漫主义,有一次精准的剧情解析。当时,新中国即将成立,毛主席关心儿子的婚事,父子二人谈话。儿子暂时不想成家,担心拖累工作。毛主席则认为小家庭的幸福,才能构成中国大家庭的安定,“共产党人不是冷冰冰的工作机器,是最有人情味的,活生生的人”。在《光荣与梦想》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革命的激情,更是革命同志的温情,是“最有人情味的,活生生的人”。

此外,《光荣与梦想》作为史诗级电视剧,在历史叙事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往一些作品,容易在一个点上做放大化处理,而《光荣与梦想》则将史诗叙事和镜头语言,用在多个方面,做到了不偏不倚。剧中,红军长征的丛林动态桥段、开国大典长镜头等,都是力量感十足。基于以上分析,个人认为,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堪称史诗级佳作。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