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就是烂片圈钱?别误伤中国电影!_张猛

阳台上 来源:三三电影网 人气: 更新:2020-05-04 13:08

三月。

天气乍暖还寒,院线已一派生机勃勃。

硬货多,新意盛。

之前做盘点时说过,想看的新片很多,包括期待许久的《阳台上》。

张猛执导、周冬雨主演,连同海报上一句“天真有邪”,勾得我心痒痒。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但没想到,影片还未正式上映,争议先来了——

昨天,《阳台上》在某高校举行了一场主题发布会,邀千名学生观众一起提前观影。

影片放映后,一位学生观众直接起立发言,言辞激烈犀利。

他认为,影片缺乏一个完整的叙事逻辑,不仅在镜头转场上非常奇怪,就连音乐也很突兀,给自己的感觉非常不适。

近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看不懂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因此,他只能用「烂片」形容这部电影给自己的感受。

最后更大胆提问:

“我想知道这部电影投资了多少,你们准备用它圈多少钱?”

请输入图片描述

「烂片」、「圈钱」,两顶帽子一扣,场面一度陷入...

尴尬?

科科,不存在的。

一个“差评”,炸出的是更多持不同意见的观众。

有同学表示,虽不是专业影评人,但对电影“看进去了”,能够感受到片子里的人想说什么。

“第一,迷茫,第二,真实,第三,普通人的故事。”

有影迷发言称,影片的风格和韵味也是叙事的另一种表达。

最有趣的一位同学,表示想代说“烂片”的学弟道个歉,称后者观点不能代表学校。

这话一出,台上台下都乐了。

心大的周冬雨还直言想感谢“刚刚那位大哥”,让影片有了讨论点。

请输入图片描述

周冬雨预计得没错——

一场由不同意见引发的争论看似结束,但事实上,由它衍伸出的「文艺片之争」才刚刚开始。

网友们已经开始积极讨论:

到底应不应该因为看不懂,就给电影贴上烂片+圈钱标签?

这种武断的评价到最后又会伤害到谁?

请输入图片描述

从观影现场到社交平台,院长都听到了一种声音,极为认同:

我理解你的看不懂,但也请你尊重我的感同身受。

仅因审美趣味不同就全盘否定、盲目对抗、甚至泼脏水,只会暴露自己的狭隘偏激。

再说了,这片像圈钱?

图样图森破。

请输入图片描述

来聊聊《阳台上》本身——

从各种物料来看,它气质独特。

这意味着,有些人的“看不懂”,恰恰可能是另一些观众珍爱它的理由。

导演张猛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预告片有几点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偷窥视角

男主张英雄(王锵 饰)的主观镜头很多。

我们不自觉跟着他“目击”了生活中的一切,包括对女主陆珊珊(周冬雨 饰)的窥视。

请输入图片描述

暧昧却疏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张猛对色彩的拿捏堪称精妙。

预告片中,影像色彩斑斓冲撞,每一抹颜色都在塑造氛围反映情绪。

蓝色,不安忧思;粉色,欲望膨胀;橙红,焦虑愤懑……

镜头一转到女主,性感迷乱的粉立刻化为清新纯净的绿,反差强烈。

骚动被天真抚平。

这与影片表现的少年初长成时又纯又欲的底色十分契合。

请输入图片描述

PS:周冬雨有几张剧照太美了,我已忍不住右键…

值得一提的还有张猛坚持的全胶片拍摄

胶片的颗粒感和浓郁色彩,带来一种年代质感,与片中大量生活化场景相得益彰。

必须承认,独特的风格气质无形中提高了观影门槛,同时,胶片对放映条件也有更高要求,有可能会因为放映效果而影响观影体验。

但作为一部文艺片,《阳台上》的故事还是相当好懂的。

男主张英雄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一名待业小青年。

在拆迁背景下,他被迫面对全新的生活,经历青春阵痛,却找不到情绪宣泄的出口。

因为父亲的猝然离世,他决定向仇人...的女儿陆珊珊报仇。

珊珊是个低智少女,智商发育仅有不到10岁的儿童水平。

一个本不被温柔对待的弱者,将希望和残忍同时倾轧在另一个更弱小的人身上。

这个故事有多可悲就有多讽刺。

就像张猛自己说的:

“这部电影讲的是弱者无力地去捅向另外一个弱者,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东西。”

请输入图片描述

这个故事和张猛以往作品的精神内核并无二致,都是对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洞察和关怀

显然,有人感受到了这份冲击力,有人也许一时还摸不透或者“看不懂”。

但看不懂就代表着“烂片圈钱”?

这言辞未免太过自以为是。

要知道,胶片向来被视为“烧钱利器”,成本比数字拍摄高太多。

硬是抬高自己的成本来“圈钱”,何必?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此外,《阳台上》还是周冬雨首次担任电影出品人的影片。

她之所以参与,也是看中了题材的稀缺性和胶片电影的质感,“希望社会给它们一些机会。”

这种创作上的坚持和情怀,如果被打上圈钱标签,无疑是一种侮辱。

往大了说,无理的批判恰恰是在阻碍中国电影的发展进步

什么叫无理的批判

绝不是基于电影文本的探讨,而是情绪输出的辱骂。

看似振振有词,其实缺乏真诚交流,仅仅因为审美趣味不同,就急着否定和肃清。

觉得有些人太“娘”,觉得有些电影太装,觉得有些演员不喜欢所以去打一星……

只要有一丝反感,就顺理成章地打压。

这样长期下来,本就不肥沃的中国文艺片土壤,更失去了持续产出优质作品的可能。

请输入图片描述

另一方面,我恐慌于这种宣扬“看不懂”的自得

2016年北京电影节出现过一个现象:

现代艺术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一票难求,成为被哄抢的“爆款”。

而在影片散场后,很多人一边刷影评一边抱怨“看不懂”。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对此很不解,为什么要拿“‘看不懂’作为理由,理直气壮地否认艺术、否认思想”

“看不懂就回去惭愧、回去学习,有什么脸在这儿喊‘看不懂’?为什么你要坐在影院里刷影评,让别人告诉你应该怎么看懂?”

曾经,塔可夫斯基、伯格曼、费里尼等大师的作品,是被广泛放映和讨论的。

观众愿意相信艺术,接受艺术,学习艺术。

误读和批评永远存在,但以“看不懂”之名去拒绝和恶意揣测,则是一种浮躁的悲哀。

请输入图片描述

时代在进步。

我们一直在倡导多元文化,强调尊重和包容。

对影视艺术同样如此——

戏里,《阳台上》关注的是城市边缘的弱者;戏外,影片本身由于题材和文艺气质也相对小众。

因为稀少,才希望这一类电影能有更多的露面机会。因为那代表着一种进步。

一种允许不同,允许异己,允许多元的进步。

它的存在,有可能拓宽许多人的生命体验。

就像周冬雨说的,在尊重的基础上“随意讨论,各抒己见。”

千万别盲目偏激地一棍子打死。

浅薄的误导会把人拉进黑暗,而我们理应在电影院迎接光明。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