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静雯演了今年最高分神剧_凶手

我们与恶的距离 来源:三三电影网 人气: 更新:2020-05-05 14:08

2004年,于集英社《周刊少年Jump》连载的漫画《死亡笔记》,曾给院长幼小的心灵带来极大震撼。

其中最令我记忆尤新的片段,不是制度与权力的博弈,也不是夜神月与L之死,而是在一切的最开端,夜神月决定用死亡笔记制裁罪犯的「缘由」——

不为伸张正义,也非积怨成仇,仅仅是因为觉得“无聊”。

某种层面而言,“夜神月”其实是当代世人心态的一种侧写:

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生活无聊至极,渴望接触更多的新鲜与刺激。

每当这时,遍布网络的恶性新闻,即成为公众最佳宣泄窗口。

我们敲击键盘,肆无忌惮诅咒着那些远在天边的犯罪者、凶手、口出狂言者……

因为背后矗立着名为「道德」的铁墙,所以无所畏惧。

那时,置身于平凡日常的我们坚信,我们与恶的距离,遥遥不可及。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等你看过这部台剧,恐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们与恶的距离

这是台湾公视与“神剧电视台”HBO的一次通力合作。

打从剧集开篇,便烙下满满的“可看性”:

仅更新两集,豆瓣评分已飙至9.4:

但倘若你以为这部戏延续HBO的套路,靠黄暴污吸引关注,那你就错了。

它予人最大的不适之处,在于「气氛」

一切源起于一场无差别枪杀事件

杀人者名为李晓明,在繁华的电影街前随机扫射,当场致九死二十一伤,成为台湾当地近年来,死伤最惨烈的恶性杀人事件。

杀人后,凶手却并未逃遁,而是待在现场等候警方制伏。

其后不久,最高法院宣判死刑定讞。

至此,杀人案全貌毕现,似已尘埃落定。

谁知它背后推开的涟漪,竟绵延数年未曾消弭——

一则,网上强烈的呼声与「民意」

大众乐见杀人犯能伏法,狂欢者姿态架起火刑架,叫嚣着“死刑”“死刑”。

而且,不能只判杀人犯一人。

那些对凶手报以同情的、为凶手辩护的、生养凶手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应该以同罪论处……

二则,官方法务部态度的「暧昧」

迄今为止,台当局并未在明面上通过“废死”条款,但态度之谨慎,近乎没有死刑。

据新华网早期一篇报道,截至2010年,台湾法务部已四年没有执行死刑,排队等待枪决者,更多达44人。

那一届的法务部长王清峰,竭力主张维护死刑犯人权,并称:

“我宁可下台,任内绝不会签署任何一件死刑执行命令;为让死刑犯有自新机会,愿意代替死刑犯被执行。”

剧中致九人死亡的凶手李晓明亦然——

纵他本人生无可恋,一心赴死,具体的行刑时间依旧是“未定”。

三则,新闻媒体的「趋热性」「煽风点火」。

剧里两家媒体平台,一个“品味新闻台”,一个“网络先驱报”,报道的倾向与立场迥然相异。

品味新闻“重时效轻质量”,为求高收视率,经常推送一些肤浅表面、耸人听闻的黄暴新闻。

为抢新闻时机,有时甚至会播报一些未经证实的假消息:

相比之下,先驱报的取向可谓良心。

它们注重质量和深度,用词谨慎态度客观,对“真相”有鲜明的追求。

然而很多时候,民众并不需要真相,也不需要客观,因为这些东西无法带给人足够的刺激与宣泄。

这便导致先驱报的收视惨淡,无法第一时间抓住观众注意。

没有“品味”的品味新闻,与成不了“先驱”的先驱报……

非常业界真实了。

而四则,是那群最先被世人忘却、却永远背负痛苦与罪疚活着的受害者、加害者「家属」

李晓明的父母和妹妹,自出事以来彻底“消失”,不敢出面辩驳,更不敢替凶手求情。

以前经营的面馆,从此只能关门歇业,还必须忍受愤怒民众没日没夜的骚扰与恐吓。

他们曾参加死者的追悼仪式,希望向受害者遗属道歉。

可临到场,却连大门都不敢迈入,只能跪地痛呼:

“我真的没办法,这么多的人……我们要怎么道歉?我们要怎么赔偿?”

能赔的全赔出去,生意做不成,日子也没法正常过。

两年来,父亲日日酗酒,不敢让自己意识清醒。

母亲出门买个菜,要戴斗笠口罩全副武装,深怕被认出来、

妹妹晓文(陈妤 饰)成天软烂在家,不说话、不洗澡,活得像具会呼吸的死尸。

最后,母亲实在看不下去,想办法给女儿改了名、换了身份,让她远离这个充满是非的家。

“别人问起你,就说爸爸妈妈车祸死了,家里只剩你一个人……”

我无意同情加害者。

但见母亲为女儿摘下口罩这一幕,还是不自觉泪目。

脸上的口罩易摘,内心的口罩却依旧在。

这辈子,她还能正视别人的眼光吗?

加害者家属日子难过,受害者家人的苦痛更不消说。

在那起无差别杀人案里,有一个名叫天彦的受害者,离世时还是个孩子。

天彦的家庭背景有些特别:

他的父亲刘昭国(温昇豪 饰),是追求真相与新闻价值的《先驱报》执行长。

而母亲宋乔安(贾静雯 饰),则是靠黄色新闻博取眼球的品味新闻台的主管。

杀人案件落幕后的两年,为凶手辩护的律师王赦(吴慷仁 饰)找上刘昭国,希望他做一期专题报道。

内容是“从世界各地的随即杀人案件,看台湾司法体系与司法心理学的现状与问题”。

言下之意:

他希望作为受害者遗属的刘昭国,能写一篇客观、公正、却极可能助凶手免受刑法的报道。

如此疯狂的建言,未免太过无情。

但实际上,律师王赦的初衷并不坏。

他只是希望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出发,去试着理解随机杀人犯的心理,预防相似的悲剧发生。

更多情况下,政府出于政治的考量,会希望处死李晓明以消民愤。

但消除民愤以后呢?

人民的正义一时得到伸张,就能让社会更加稳定,就能让潜在杀人犯自我约束吗?

不找到犯案真实的原因,类似的时间只会不断重演。

但王赦的做法,无疑让刘昭国陷入两难:

身为受害者家属的他,不需要真相,只希望犯罪者付出代价;

而身为媒体人的他,又不得不追究真相,哪怕真相并非自己所愿……

刘昭国又将何从选择呢?

而另一边,宋乔安的品味新闻台里,最近来了一个新人。

新人名叫“李大芝”,是新闻系科班出生、业务能力优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

但让宋乔安费解的是:

起点这么高的高材生,为什么情愿做助理编辑,而不是记者呢?

她不知道,“李大芝”就是杀人凶手李晓明的妹妹。

她更名换姓,离开家庭,希望逃离哥哥的梦魇,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受害者家属的上司,与加害者家属的下级。

等他们彼此察觉对方的身份以后,又将引动怎样的风波?

……

我们与恶的距离》,英文却写作《The World Between Us》(我们之间的世界)。

经由新闻报道,经由微博热搜,我们完型出杀人犯的世界,会以为他们非常遥远。

「我们是人,他们不是。」

但如果把人性的复杂,全部横向剖开呢?

凶手的父母与家人,既不凶神恶煞,也没制造过家庭暴力,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为凶手辩护的律师,不是唯利是图的“社会人渣”,反而性格儒雅谦逊。

受害者家属激愤之下,往他身上泼粪,他竟对此表示理解:

至于受害人那边——

那个渴望寻获真相的媒体人刘昭国,却曾不止一次出轨,伤害了妻子,更伤害了家庭。

而那个屡屡受伤的妻子宋乔安,其实从未做好一个合格的母亲。

在女儿心里,妈妈并不爱自己。

“如果哥哥还在,你应该会比较开心吧?”

人性的复杂与差异其实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人格中相似的地方。

当你发现那些杀人犯和被害者,与人群中跟我们擦身而过的普通人,并无不同的时候。

会意识到我们与恶的距离,比我们幻想的还要微妙。

为什么有的普通人一辈子兢兢业业,安然终老?

为什么有的「普通人」却心弦崩坏,走上歧途?

今天在网络上叫嚣的“道德模范”,明天是否会成为某起案件的“当事人”甚至“嫌疑犯”?

人与人之间决定性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我想,这正是《我们与恶的距离》所期望探讨的问题。

年逾四十五,美过半世纪的贾静雯,这一回不再饰演或优雅、或矜持的橱窗女神,而选择当一个外表光鲜干练,内里空洞颓丧的中年母亲。

她会把车停在楼下,却不立刻回家。

而是在车上喝一点酒,发一会儿呆,最后强打起精神上楼。

相信这一个镜头,会让许多成家的观众得到共鸣——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是以一句“没事”结尾的。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残局只能自己收拾。

不如偶像剧的青春活力,也比不上仙侠剧的酣畅淋漓。

我们与恶的距离》里,充满了紧张与不安,荒谬与压抑。

我们其实知道,挖出社会腐朽的病灶,常常会伴随痛处;

我们也明白,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就是虚无的十字架。

但人之所以为人,不能永远活在麻痹当中。

总有那么一刻,要鼓起勇气,要直面事实。

但正如死去的天彦所言:

在乌云的背后,一定还藏着希望……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