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举
选举

选举

主演:
赵芙丽,李梓强
备注:
超清720P
类型:
剧情片
导演:
杨联魁
年代:
2012
地区:
内地
更新:
2024-03-31 11:53
简介:
电影《选举》是以一个村的村委会主任选举为核心事件,通过现任村支书霍金贵、现任村长赵有贵、大学生村官袁志超,以及因故被撤的前村委会主任常海亮之间的竞选,展现了当下农村基层干部选举的多彩风貌。...详细
相关剧情片
选举剧情简介
电影《选举》是以一个村的村委会主任选举为核心事件,通过现任村支书霍金贵、现任村长赵有贵、大学生村官袁志超,以及因故被撤的前村委会主任常海亮之间的竞选,展现了当下农村基层干部选举的多彩风貌。
选举相关影评
{if:"纪录片导演张虹的新作《选举》的主题是04年立法会选举,集中记录了港岛、九龙东和新界东三个地区选情,影片将于下星期上映。我跑上张虹的工作室访问时,他们还忙着后期剪接工作。张虹未到,摄影师林伟鸿先给我看了约半小时的片段,中途张虹回来,打个招呼后就跟林伟鸿说,要他留在工作室过夜好了,因为台风鹦鹉将至。
下月7日就是第4届立法会选举的日子,投票前夕回看上一届选举的情况,时间上是蛮有意思的。张虹说民主派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他们应该可以有所检讨,看到自己的弱点。
《选举》其实可以说是前作《七月》的延续篇,03年7月回归日50万人上街游行,直接影响了04年立法会选举的生态,当年的选举论坛,基本法第23条立法依然是争论的焦点。张虹说《七月》过后,他们去了看何秀兰(相关)在03年11月的区议会选举如何打败民建联副主席叶国谦,觉得两边助选团之间的交锋尤其精彩,因此有了拍摄翌年立法会选举的念头。
迟了3年
林伟鸿播给我看的第一段片段,正是自己的老家香港仔。蔡素玉和钟树根开了条渔船到避风塘,站到甲板前面喊大声公,那时马力已传出患病,没有参加拉票活动,只在誓师大会见过他站在台下一次。镜头一转,一班民主党候选人齐齐开单车上街,比较年轻的胡志伟一马当先的跑前了,后面的李永达和何俊仁的前轮左摇右摆,好像有点吃力。无论是开车还是开船,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在场的市民,而是传媒的摄影机和相机。林伟鸿指着画面说,那幕单车一起冲刺,当时冲刺了4次才成功。我们在报刊电视台看到的新闻,可以说cut说NG,可以take 2再来。
影片也记录了一些选举论坛的情况,不过可能是摄影位置不佳的关系,画面比较混乱,在场观众的人声也很嘈杂,台上的发言都听不清楚。我后来很天真很傻的问导演,若排除版权因素,这些片段采用电视台的不是效果更好吗?张虹说他们的角度不同,电视台的镜头只会跟发言的候选人,但他们会拍到当时主持人给手势、台下观众反应,而且她并不是记录整个论坛,而是把它浓缩成七八分钟。事实上,《选举》由04年9月12日选举日之前的6个月就开始拍摄,拍了200多个小时的影像,选举过后也拍摄了一些谢票的情况。不过也实在有太多影像了,所以电影最后只集中在选举前两个月,直至9月13日凌晨公布选举结果为止。
原地踏步
我问张虹是否一早就打算将4年前立法会选举的纪录片留待今年新一届选举才公诸于世,她说当然不是,最初想05年就拿出来,只是没有资金。这次影片能够面世,是Roundtable提供了一点资助。张虹没有继续记录今年的立法会选举,她说她太忙没有时间,而且生病了,也没有资金。她也认同,有条件的话应该继续拍下去。
将200多个小时的选举活动剪辑成90分钟,是近数个月来的事,问张虹现在回看4年前选举的最大感受,她笑了笑,叹了一口大气。我想起片段当中有一幕,蔡素玉死咬不放的追问着余若薇与何秀兰,究竟支不支持2012立法会全面直选,现在看起来特别有荒谬感。4年过去,张虹将某些已过时事件剔除了,例如04年初黄毓民和郑大班的地方被人泼油漆、还有何伟途事件和黄成智被袭,在当年都是轰动一时的选举新闻。现在保留下来不少是至今没有改变过的议题,例如六四、23条,和现在依然争论得兴高采烈的最低工资。除了看讨论议题,也可看候选人的表现,近日各大电子媒体也举办了大大小小的选举,比较4年前,听得最多的依然是指摘对方回避问题,反击时用得最多的依然是“我从来无咁讲过,你唔好屈得就屈。”似乎4年来就没进步过。
旁白
我自问不算是张虹粉丝,3年前张虹的《问》在艺术中心放映,Roundtable的朋友竟然叫我去主持《问》放映后的讨论会,我当时还没看过张虹的作品,自然是推却了,走回座位当观众,还留了下来看她的答问环节。《问》是部有趣的记录片,同一份问题问60多个不同的被访者,这行动本身就够有趣了,不过对我来说并不感到新鲜,很多回应我都听过,但影片或多或少反映了香港的真实状况,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当时有位来香港工作的上海blog友听我提起,也跑了去看,看过后觉得《问》是部很好的片子,觉得张虹是个很好的导演,不过她觉得电影不可能在大陆放映,感到很可惜。她以外地人的眼光看香港人的回答,有更敏感的反应,她说她从《问》这部记录片学到一个道理: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跟读多少书无关;明辨是非的能力,也跟读多少书无关。
如果你问张虹,《问》是不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她大概会不置可否。事实上我和我的朋友都爱看张虹的答问环节,因为她总是笑咪咪说她也不知道,然后把球传回给观众。我跟张虹说,我最怕就是听到观众在答问环节问这个镜头是什么意思、那个动作有什么象征这类废问题。张虹还是笑咪咪的回应:“那会不会又是那种男生跟女生分析剧情,女生根本看得心里明白却又要装作不懂。”她说观众有时很懒惰,不想自己去思考,只想有人直接把答案告诉你。
张虹的纪录片跟我们平日看到的纪录片不同的地方,是她的影片都没有旁白。访问后我看了她的《平安米》,基本上就是把整个盂兰节派米的过程拍下来,没有陈志云式的感性旁白,也没有向世界出发式的煽情配乐,影片甚至没有打出字幕告诉你,当时在场巡视的警官,正是现任警务处长邓竟成。
米高摩亚不过是entertainer
今次的《选举》,依然是没旁白没配乐的“Direct Cinema”拍法。她说有旁白的纪录片都很糟糕,纪录片有旁白是因为观众不肯用脑。有没有例外呢?张虹心目中只有两部,一部是40年代的London can take it,讲述的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空袭伦敦的情况,是部振奋国民抗敌的短片;另一部是长达4个多小时The Sorrow and The Pity,此片摄于70年代,影片的访问了揭露了二战期间,法国上层社会与纳粹党共谋的丑行,影片的旁白员,正是一位集中营的幸存者。张虹说,她也在计划,拍一部有旁白的记录片。
谈到她的同行,她有她的坚持。我问她怎样看拿过威尼斯影展纪录片奖的贾樟柯,她说《无用》像一部拍得很出色的软性广告片,多过像一部纪录片。促成了《三峡好人》的《东》,她也觉得是为刘小东画作“增值”的宣传片。说到米高摩亚,她更是毫无保留的表示不齿:“他不只是主观介入,而是做假,有些画面是预先或事后做了手脚,事实根本没有这回事。”张虹从不承认她的“Direct Cinema”拍法是为了中立客观。“镜头放在哪里、怎样拍摄、如何剪辑,都是我的主观决定,谁说纪录片是客观中立的?”但对她来说,纪录片有个底线,就是不能作假。她说米高摩亚之流,正宗纪录片大师会说他不过是entertainer。
纪录片在香港的生存空间狭小,放映的机会不多,这次《选举》在百老汇电影中心上映,亦只排了6场。张虹说她现在除了靠资助,就是靠将作品的团体版DVD卖给学校,团体版DVD的版权可供在学校公开放映,一个可卖千多元。她知道有老师拿她的旧作的翻版碟在课堂上播放,大陆也有这个情况。她说零售版DVD拿到购物网站去卖,至今都好像没有收到什么收入,所以日后会集中做好团体版,不作零售。“纪录片当然是在大银幕看比较好,很多细节地方在电视荧幕上看会大打折扣,不过现在在学校播放,荧幕也不算小的。”
什么人答?张虹
99年开始拍摄纪录片,作品有《看不见的女人》、《中学》、《七月》、《平安米》、《问》,以及在内地拍摄的《农村初中》。其中《平安米》曾获02年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公开组金奖及大奖。
什么人问?公园仔
经常在博客发表影评。访问前只看过张虹的《问》,希望在9月7日立法会选举前看看张虹的新作《选举》。
文:公园仔
编辑:陈立衡
原文刊于2008年8月24日明报星期日生活副刊
"<>"" && "纪录片导演张虹的新作《选举》的主题是04年立法会选举,集中记录了港岛、九龙东和新界东三个地区选情,影片将于下星期上映。我跑上张虹的工作室访问时,他们还忙着后期剪接工作。张虹未到,摄影师林伟鸿先给我看了约半小时的片段,中途张虹回来,打个招呼后就跟林伟鸿说,要他留在工作室过夜好了,因为台风鹦鹉将至。
下月7日就是第4届立法会选举的日子,投票前夕回看上一届选举的情况,时间上是蛮有意思的。张虹说民主派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他们应该可以有所检讨,看到自己的弱点。
《选举》其实可以说是前作《七月》的延续篇,03年7月回归日50万人上街游行,直接影响了04年立法会选举的生态,当年的选举论坛,基本法第23条立法依然是争论的焦点。张虹说《七月》过后,他们去了看何秀兰(相关)在03年11月的区议会选举如何打败民建联副主席叶国谦,觉得两边助选团之间的交锋尤其精彩,因此有了拍摄翌年立法会选举的念头。
迟了3年
林伟鸿播给我看的第一段片段,正是自己的老家香港仔。蔡素玉和钟树根开了条渔船到避风塘,站到甲板前面喊大声公,那时马力已传出患病,没有参加拉票活动,只在誓师大会见过他站在台下一次。镜头一转,一班民主党候选人齐齐开单车上街,比较年轻的胡志伟一马当先的跑前了,后面的李永达和何俊仁的前轮左摇右摆,好像有点吃力。无论是开车还是开船,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在场的市民,而是传媒的摄影机和相机。林伟鸿指着画面说,那幕单车一起冲刺,当时冲刺了4次才成功。我们在报刊电视台看到的新闻,可以说cut说NG,可以take 2再来。
影片也记录了一些选举论坛的情况,不过可能是摄影位置不佳的关系,画面比较混乱,在场观众的人声也很嘈杂,台上的发言都听不清楚。我后来很天真很傻的问导演,若排除版权因素,这些片段采用电视台的不是效果更好吗?张虹说他们的角度不同,电视台的镜头只会跟发言的候选人,但他们会拍到当时主持人给手势、台下观众反应,而且她并不是记录整个论坛,而是把它浓缩成七八分钟。事实上,《选举》由04年9月12日选举日之前的6个月就开始拍摄,拍了200多个小时的影像,选举过后也拍摄了一些谢票的情况。不过也实在有太多影像了,所以电影最后只集中在选举前两个月,直至9月13日凌晨公布选举结果为止。
原地踏步
我问张虹是否一早就打算将4年前立法会选举的纪录片留待今年新一届选举才公诸于世,她说当然不是,最初想05年就拿出来,只是没有资金。这次影片能够面世,是Roundtable提供了一点资助。张虹没有继续记录今年的立法会选举,她说她太忙没有时间,而且生病了,也没有资金。她也认同,有条件的话应该继续拍下去。
将200多个小时的选举活动剪辑成90分钟,是近数个月来的事,问张虹现在回看4年前选举的最大感受,她笑了笑,叹了一口大气。我想起片段当中有一幕,蔡素玉死咬不放的追问着余若薇与何秀兰,究竟支不支持2012立法会全面直选,现在看起来特别有荒谬感。4年过去,张虹将某些已过时事件剔除了,例如04年初黄毓民和郑大班的地方被人泼油漆、还有何伟途事件和黄成智被袭,在当年都是轰动一时的选举新闻。现在保留下来不少是至今没有改变过的议题,例如六四、23条,和现在依然争论得兴高采烈的最低工资。除了看讨论议题,也可看候选人的表现,近日各大电子媒体也举办了大大小小的选举,比较4年前,听得最多的依然是指摘对方回避问题,反击时用得最多的依然是“我从来无咁讲过,你唔好屈得就屈。”似乎4年来就没进步过。
旁白
我自问不算是张虹粉丝,3年前张虹的《问》在艺术中心放映,Roundtable的朋友竟然叫我去主持《问》放映后的讨论会,我当时还没看过张虹的作品,自然是推却了,走回座位当观众,还留了下来看她的答问环节。《问》是部有趣的记录片,同一份问题问60多个不同的被访者,这行动本身就够有趣了,不过对我来说并不感到新鲜,很多回应我都听过,但影片或多或少反映了香港的真实状况,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当时有位来香港工作的上海blog友听我提起,也跑了去看,看过后觉得《问》是部很好的片子,觉得张虹是个很好的导演,不过她觉得电影不可能在大陆放映,感到很可惜。她以外地人的眼光看香港人的回答,有更敏感的反应,她说她从《问》这部记录片学到一个道理: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跟读多少书无关;明辨是非的能力,也跟读多少书无关。
如果你问张虹,《问》是不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她大概会不置可否。事实上我和我的朋友都爱看张虹的答问环节,因为她总是笑咪咪说她也不知道,然后把球传回给观众。我跟张虹说,我最怕就是听到观众在答问环节问这个镜头是什么意思、那个动作有什么象征这类废问题。张虹还是笑咪咪的回应:“那会不会又是那种男生跟女生分析剧情,女生根本看得心里明白却又要装作不懂。”她说观众有时很懒惰,不想自己去思考,只想有人直接把答案告诉你。
张虹的纪录片跟我们平日看到的纪录片不同的地方,是她的影片都没有旁白。访问后我看了她的《平安米》,基本上就是把整个盂兰节派米的过程拍下来,没有陈志云式的感性旁白,也没有向世界出发式的煽情配乐,影片甚至没有打出字幕告诉你,当时在场巡视的警官,正是现任警务处长邓竟成。
米高摩亚不过是entertainer
今次的《选举》,依然是没旁白没配乐的“Direct Cinema”拍法。她说有旁白的纪录片都很糟糕,纪录片有旁白是因为观众不肯用脑。有没有例外呢?张虹心目中只有两部,一部是40年代的London can take it,讲述的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空袭伦敦的情况,是部振奋国民抗敌的短片;另一部是长达4个多小时The Sorrow and The Pity,此片摄于70年代,影片的访问了揭露了二战期间,法国上层社会与纳粹党共谋的丑行,影片的旁白员,正是一位集中营的幸存者。张虹说,她也在计划,拍一部有旁白的记录片。
谈到她的同行,她有她的坚持。我问她怎样看拿过威尼斯影展纪录片奖的贾樟柯,她说《无用》像一部拍得很出色的软性广告片,多过像一部纪录片。促成了《三峡好人》的《东》,她也觉得是为刘小东画作“增值”的宣传片。说到米高摩亚,她更是毫无保留的表示不齿:“他不只是主观介入,而是做假,有些画面是预先或事后做了手脚,事实根本没有这回事。”张虹从不承认她的“Direct Cinema”拍法是为了中立客观。“镜头放在哪里、怎样拍摄、如何剪辑,都是我的主观决定,谁说纪录片是客观中立的?”但对她来说,纪录片有个底线,就是不能作假。她说米高摩亚之流,正宗纪录片大师会说他不过是entertainer。
纪录片在香港的生存空间狭小,放映的机会不多,这次《选举》在百老汇电影中心上映,亦只排了6场。张虹说她现在除了靠资助,就是靠将作品的团体版DVD卖给学校,团体版DVD的版权可供在学校公开放映,一个可卖千多元。她知道有老师拿她的旧作的翻版碟在课堂上播放,大陆也有这个情况。她说零售版DVD拿到购物网站去卖,至今都好像没有收到什么收入,所以日后会集中做好团体版,不作零售。“纪录片当然是在大银幕看比较好,很多细节地方在电视荧幕上看会大打折扣,不过现在在学校播放,荧幕也不算小的。”
什么人答?张虹
99年开始拍摄纪录片,作品有《看不见的女人》、《中学》、《七月》、《平安米》、《问》,以及在内地拍摄的《农村初中》。其中《平安米》曾获02年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公开组金奖及大奖。
什么人问?公园仔
经常在博客发表影评。访问前只看过张虹的《问》,希望在9月7日立法会选举前看看张虹的新作《选举》。
文:公园仔
编辑:陈立衡
原文刊于2008年8月24日明报星期日生活副刊
"<>"暂时没有网友评论该影片"}
@豆瓣短评
纪录片导演张虹的新作《选举》的主题是04年立法会选举,集中记录了港岛、九龙东和新界东三个地区选情,影片将于下星期上映。我跑上张虹的工作室访问时,他们还忙着后期剪接工作。张虹未到,摄影师林伟鸿先给我看了约半小时的片段,中途张虹回来,打个招呼后就跟林伟鸿说,要他留在工作室过夜好了,因为台风鹦鹉将至。
下月7日就是第4届立法会选举的日子,投票前夕回看上一届选举的情况,时间上是蛮有意思的。张虹说民主派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他们应该可以有所检讨,看到自己的弱点。
《选举》其实可以说是前作《七月》的延续篇,03年7月回归日50万人上街游行,直接影响了04年立法会选举的生态,当年的选举论坛,基本法第23条立法依然是争论的焦点。张虹说《七月》过后,他们去了看何秀兰(相关)在03年11月的区议会选举如何打败民建联副主席叶国谦,觉得两边助选团之间的交锋尤其精彩,因此有了拍摄翌年立法会选举的念头。
迟了3年
林伟鸿播给我看的第一段片段,正是自己的老家香港仔。蔡素玉和钟树根开了条渔船到避风塘,站到甲板前面喊大声公,那时马力已传出患病,没有参加拉票活动,只在誓师大会见过他站在台下一次。镜头一转,一班民主党候选人齐齐开单车上街,比较年轻的胡志伟一马当先的跑前了,后面的李永达和何俊仁的前轮左摇右摆,好像有点吃力。无论是开车还是开船,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在场的市民,而是传媒的摄影机和相机。林伟鸿指着画面说,那幕单车一起冲刺,当时冲刺了4次才成功。我们在报刊电视台看到的新闻,可以说cut说NG,可以take 2再来。
影片也记录了一些选举论坛的情况,不过可能是摄影位置不佳的关系,画面比较混乱,在场观众的人声也很嘈杂,台上的发言都听不清楚。我后来很天真很傻的问导演,若排除版权因素,这些片段采用电视台的不是效果更好吗?张虹说他们的角度不同,电视台的镜头只会跟发言的候选人,但他们会拍到当时主持人给手势、台下观众反应,而且她并不是记录整个论坛,而是把它浓缩成七八分钟。事实上,《选举》由04年9月12日选举日之前的6个月就开始拍摄,拍了200多个小时的影像,选举过后也拍摄了一些谢票的情况。不过也实在有太多影像了,所以电影最后只集中在选举前两个月,直至9月13日凌晨公布选举结果为止。
原地踏步
我问张虹是否一早就打算将4年前立法会选举的纪录片留待今年新一届选举才公诸于世,她说当然不是,最初想05年就拿出来,只是没有资金。这次影片能够面世,是Roundtable提供了一点资助。张虹没有继续记录今年的立法会选举,她说她太忙没有时间,而且生病了,也没有资金。她也认同,有条件的话应该继续拍下去。
将200多个小时的选举活动剪辑成90分钟,是近数个月来的事,问张虹现在回看4年前选举的最大感受,她笑了笑,叹了一口大气。我想起片段当中有一幕,蔡素玉死咬不放的追问着余若薇与何秀兰,究竟支不支持2012立法会全面直选,现在看起来特别有荒谬感。4年过去,张虹将某些已过时事件剔除了,例如04年初黄毓民和郑大班的地方被人泼油漆、还有何伟途事件和黄成智被袭,在当年都是轰动一时的选举新闻。现在保留下来不少是至今没有改变过的议题,例如六四、23条,和现在依然争论得兴高采烈的最低工资。除了看讨论议题,也可看候选人的表现,近日各大电子媒体也举办了大大小小的选举,比较4年前,听得最多的依然是指摘对方回避问题,反击时用得最多的依然是“我从来无咁讲过,你唔好屈得就屈。”似乎4年来就没进步过。
旁白
我自问不算是张虹粉丝,3年前张虹的《问》在艺术中心放映,Roundtable的朋友竟然叫我去主持《问》放映后的讨论会,我当时还没看过张虹的作品,自然是推却了,走回座位当观众,还留了下来看她的答问环节。《问》是部有趣的记录片,同一份问题问60多个不同的被访者,这行动本身就够有趣了,不过对我来说并不感到新鲜,很多回应我都听过,但影片或多或少反映了香港的真实状况,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当时有位来香港工作的上海blog友听我提起,也跑了去看,看过后觉得《问》是部很好的片子,觉得张虹是个很好的导演,不过她觉得电影不可能在大陆放映,感到很可惜。她以外地人的眼光看香港人的回答,有更敏感的反应,她说她从《问》这部记录片学到一个道理: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跟读多少书无关;明辨是非的能力,也跟读多少书无关。
如果你问张虹,《问》是不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她大概会不置可否。事实上我和我的朋友都爱看张虹的答问环节,因为她总是笑咪咪说她也不知道,然后把球传回给观众。我跟张虹说,我最怕就是听到观众在答问环节问这个镜头是什么意思、那个动作有什么象征这类废问题。张虹还是笑咪咪的回应:“那会不会又是那种男生跟女生分析剧情,女生根本看得心里明白却又要装作不懂。”她说观众有时很懒惰,不想自己去思考,只想有人直接把答案告诉你。
张虹的纪录片跟我们平日看到的纪录片不同的地方,是她的影片都没有旁白。访问后我看了她的《平安米》,基本上就是把整个盂兰节派米的过程拍下来,没有陈志云式的感性旁白,也没有向世界出发式的煽情配乐,影片甚至没有打出字幕告诉你,当时在场巡视的警官,正是现任警务处长邓竟成。
米高摩亚不过是entertainer
今次的《选举》,依然是没旁白没配乐的“Direct Cinema”拍法。她说有旁白的纪录片都很糟糕,纪录片有旁白是因为观众不肯用脑。有没有例外呢?张虹心目中只有两部,一部是40年代的London can take it,讲述的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空袭伦敦的情况,是部振奋国民抗敌的短片;另一部是长达4个多小时The Sorrow and The Pity,此片摄于70年代,影片的访问了揭露了二战期间,法国上层社会与纳粹党共谋的丑行,影片的旁白员,正是一位集中营的幸存者。张虹说,她也在计划,拍一部有旁白的记录片。
谈到她的同行,她有她的坚持。我问她怎样看拿过威尼斯影展纪录片奖的贾樟柯,她说《无用》像一部拍得很出色的软性广告片,多过像一部纪录片。促成了《三峡好人》的《东》,她也觉得是为刘小东画作“增值”的宣传片。说到米高摩亚,她更是毫无保留的表示不齿:“他不只是主观介入,而是做假,有些画面是预先或事后做了手脚,事实根本没有这回事。”张虹从不承认她的“Direct Cinema”拍法是为了中立客观。“镜头放在哪里、怎样拍摄、如何剪辑,都是我的主观决定,谁说纪录片是客观中立的?”但对她来说,纪录片有个底线,就是不能作假。她说米高摩亚之流,正宗纪录片大师会说他不过是entertainer。
纪录片在香港的生存空间狭小,放映的机会不多,这次《选举》在百老汇电影中心上映,亦只排了6场。张虹说她现在除了靠资助,就是靠将作品的团体版DVD卖给学校,团体版DVD的版权可供在学校公开放映,一个可卖千多元。她知道有老师拿她的旧作的翻版碟在课堂上播放,大陆也有这个情况。她说零售版DVD拿到购物网站去卖,至今都好像没有收到什么收入,所以日后会集中做好团体版,不作零售。“纪录片当然是在大银幕看比较好,很多细节地方在电视荧幕上看会大打折扣,不过现在在学校播放,荧幕也不算小的。”
什么人答?张虹
99年开始拍摄纪录片,作品有《看不见的女人》、《中学》、《七月》、《平安米》、《问》,以及在内地拍摄的《农村初中》。其中《平安米》曾获02年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公开组金奖及大奖。
什么人问?公园仔
经常在博客发表影评。访问前只看过张虹的《问》,希望在9月7日立法会选举前看看张虹的新作《选举》。
文:公园仔
编辑:陈立衡
原文刊于2008年8月24日明报星期日生活副刊
{end if}